虎灰蝶

Spindasis lohita formosana(Moore, 1877)

  1. 命名由來:本屬過去稱「雙尾燕蝶」屬,名稱來自後翅CuA2及1A+2A末端的尾突,但後翅具有兩枚尾突的灰蝶尚包括蘭灰蝶屬Hypolycaena、青灰蝶屬Tajuria、鈿灰蝶屬Ancema及部份灰蝶屬Satyrium蝶種,此名易生混淆此外,亞種名formosana為臺灣之意本種過去常稱為「臺灣雙尾燕蝶」,但以亞種名稱之並不合適。
    依照本屬蝶種翅腹黃黑相間的斑紋狀似老虎斑紋的特徵,稱本屬為虎灰蝶屬;雖本種不是虎灰蝶屬的模式種,但本種分布廣、族群數量多、具有代表性,因此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本島南部全年可見,而中、北部冬季無成蝶。族群數量常因年度及季節而有顯著變動,通常以夏、秋季數量較多。偏好棲息在環境較濕潤的樹林附近,好在林緣空曠處、荒地或道路旁等明亮環境訪花。

  3.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龜山島、金門與馬祖地區也有。

  4. 雄雌分辨雄蝶翅背有金屬色靛藍紋,雌蝶則無。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的另外兩種虎灰蝶均與本種相似,但是本種前翅腹面翅基紋末端反折成V字形,且本種翅腹之黑褐色線條與銀線間無空隙。

  6. 主植物:食性雜,取食多種闊葉植物,幼生期與懸巢舉尾家蟻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有專性交互作用。


  • 附記一本種由美國醫師暨博物學家Thomas Horsfield(1773-1859)於1829年命名,模式產地在爪哇。本模式標本採集自臺灣,英國昆蟲學家Frederic Moore(1830-1907)於1877年命名。

  • 附記徐堉峰教授指導的碩士畢業生王俊凱論文「從生活史不同階段初探虎灰蝶與樹棲性舉尾蟻的共生關係」,即探討虎灰蝶與樹棲性舉尾蟻的共生關係。雌蝶只偏好在樹棲性的舉尾蟻巢附近產卵,而且卵聚產。論文中提到野外沒有舉尾蟻時仍可完成生活史,但若有舉尾蟻照料,幼蟲存活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