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黃蝶
Eurema alitha esakii Shirôzu, 1953
命名由來:本種曾被視為臺灣特有種,學名為E.esakii,因此過去常稱為「江崎」黃蝶,經日本昆蟲學家白水隆(Takashi Shirôzu,1917-2004)研究後認為臺灣的族群只是略有差別而降為特有亞種E.a.esakii,當esakii變為亞種名後,此名便不合適。
本種僅分布於東洋區與澳洲區之間的島嶼,亞洲大陸無分布,因這特殊的分布狀況稱本種為島嶼黃蝶。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常在林間、林緣、溪流邊活潑飛行,訪花性明顯。雄蝶會群聚濕地吸水。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5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又以中、南部較易見到,蘭嶼、綠島也有發現紀錄,但有待進一步確認。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腹面於中室後緣之CuA脈有一白色線型性標,雌蝶缺乏性標且前翅背面前緣無黑褐色條紋或不明顯。
外觀近似種:與黃蝶屬種類相比,本種前翅翅腹中室內有2枚黑褐色細紋,而於該處同有2枚黑褐色細紋的尚有北黃蝶及黃蝶,本種無北黃蝶及黃蝶翅腹具有的黑褐色鱗。
寄主植物:豆科之細花乳豆。
附記一:本種由奧地利昆蟲學家Cajetan Felder(1814-1894)與Rudolf Felder(1842-1871)父子於1862年命名,模式產地在Mindanao(今菲律賓民答那峨島)。本亞種由日本昆蟲學家白水隆(Takashi Shirôzu,1917-2004)於1953年命名,模式標本採集自臺灣。
附記二:臺灣產黃蝶屬種類共有7種,張保信先生(1932-1992)在其著作「台灣蝴蝶鑑定指南」提到,本屬可由雄蝶性標有無及所在位置分成三群:星黃蝶群(無性標)、角翅黃蝶群(前翅腹面CuA2室上、後翅背面Sc+R1室上)、黃蝶群(前翅腹面中室後緣之CuA脈上)。本種則分類在黃蝶群中。
附記三:本種在不同季節的外觀因環境多型性而有所差異。相較於高溫型(雨季型)個體,低溫型(乾季型)個體前翅翅腹接近翅頂的褐色斑紋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