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翅綠弄蝶

Choaspes xanthopogon chrysopterus Hsu, 1988

  1. 命名由來:本屬蝴蝶翅膀有綠色或黃綠色光澤,以此特徵命名為綠弄蝶屬;本種雄蝶翅背底色為褐色,且後翅在特定角度下會呈現黃褐色光澤,故稱為褐翅綠弄蝶

  2. 習性一年至少兩世代,冬季以幼蟲態休眠越冬,臺灣本島北部大概在4月底就可見到新成蝶。成蝶喜歡在晨昏活動,且飛行快速,不易觀察。

  3.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一般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500公尺以下中、高海拔山區,但在北部可棲息在海拔較低的森林中,呈現分布越往北走則分布高度下降,推測與寄主植物分布的海拔改變有關。

  4. 雄雌分辨雄蝶後足脛節基部有兩束褐色長毛束,雌蝶則無;另雌蝶軀體及翅基上的毛為藍色,雄蝶為綠色。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與本種外觀相近的蝶種僅綠弄蝶,但本種翅脈上黑褐色條紋較細,且體型較小。

  6. 寄主植物:清風藤科阿里山清風藤臺灣清風藤為寄主,雌蝶偏好於有遮蔭低處環境產卵


  • 附記:本種由奧地利昆蟲學家Vincenz Kollar(1797-1860)於1844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今尼泊爾本亞種由徐堉峰教授於1988年發表,正模標本雄蝶1隻於1986年10月12日羽化,副模標本雌蝶1隻於1987年8月12日羽化,蟲卵採集自拉拉山海拔1500~1700公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