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弄蝶
Isoteinon lamprospilus formosanus Fruhstorfer, 1910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狹翅弄蝶」,但本種不論前後翅翅形均未特別狹長。
本屬蝶種後翅腹面白斑明顯,以此特徵稱為白斑弄蝶屬,本種即本屬的模式種,因此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出現在森林邊緣較潮溼的場所,飛行較不活潑,有訪花習性,雄蝶會至濕地吸水。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到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山區,為低海拔山區常見的弄蝶之一。
雄雌分辨:雌蝶翅面通常較雄蝶大、長,但並不容易區分。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沒有外觀相似的種類。
附記:本種由奧地利昆蟲學家Cajetan Felder(1814-1894)與Rudolf Felder(1842-1871)父子於1862年命名,模式產地在Ning Po(今浙江省寧波市)。本亞種模式標本採集自Polisha(今南投縣埔里鎮)、Chip-Chip(今南投縣集集鎮)、Koshun(今屏東縣恆春鎮),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10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