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端粉蝶

Hebomoia glaucippe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08

  1. 命名由來:本屬種類前翅背面頂角有橙紅色斑紋,以此特徵稱為橙端粉蝶屬;本種為本屬的模式種,因此以的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常在森林邊緣活動,飛行快速有力,好訪花雄蝶有至濕地吸水習性。本種於黃昏休息時,不同於一般粉蝶會飛到低處的葉片下方停棲過夜,橙端粉蝶則是將雙翅合攏停棲於植中層綠葉的葉上表面或枝條上過夜。

  3.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海拔台20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龜山島、蘭嶼、澎湖亦有紀錄。馬祖的族群則為承名亞種ssp.glaucippe

  4. 雄雌分辨雌蝶後翅背面的黑褐色斑紋較雄蝶發達。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沒有近似的種類。本種為臺灣產粉蝶中體型最大的種類。

  6. 主植物:山柑科之魚木小刺山柑毛瓣蝴蝶木多花山柑等植物。


  • 附記一:本種由擁有「植物學之父」、「生物分類學之父」的尊稱的瑞典學者Carl Linnaeus(1707-1778) 於175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中國廣東。本亞種模式標本1隻於1908年1月至3月採集Koshun(今恆春)雨季型雌蝶1隻於同年4月底至6月採集自Taihanroku(大板埒,今屏東縣恆春鎮南灣里)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

  • 附記二:本種前翅橘紅色的鱗粉具有像潮間帶生物「芋螺」相似結構的神經毒成分。

  • 附記三:北臺灣常見的山柑科植物為魚木,利用魚木作為寄主植物的三種粉蝶幼蟲被蝶友稱為「魚木三寶」,依體型大到小分別為橙端粉蝶、異色尖粉蝶纖粉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