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橙斑弄蝶
Telicota bambusae horisha Evans, 1934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埔里紅弄蝶」,「埔里」是來自亞種名horisha,但本種廣泛分佈於東洋區,以此名稱之並不合適。
本屬蝶種翅底色為黑褐色,翅面上有橙黃色斑紋,以此特徵稱為橙斑弄蝶屬;本種為臺灣產橙斑弄蝶屬中,唯一以竹亞科植物為寄主植物的種類,且種小名” bambusae”即為竹子的意思,因此將本種稱為竹橙斑弄蝶。習性:一年多世代,冬季溫度低的地方以終齡幼蟲休眠越冬。成蝶喜於林緣、道路旁、林間空曠處活動,好訪花。雄蝶有領域性行為,對於翅色為橙色系的蝴蝶有驅趕行為,本種分布普遍,無論是訪花、曬太陽或是在山頂佔據高處追逐的畫面皆十分常見。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海拔1200公尺以下之近郊淺山、丘陵或低海拔山區有竹子的環境,龜山島、綠島、蘭嶼及金門地區亦有紀錄。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背面有位於翅中央之灰色眉型性標,雌蝶則無;此外,雌蝶前翅黃色斑帶不沿翅脈向外做放射狀延伸。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與本種最類似的種類是熱帶橙斑弄蝶,但熱帶橙斑弄蝶前翅翅背之黃色斑帶於M1中斷,而本種於該處之黃斑呈連續狀。
附記一:本種由英國昆蟲學家Frederic Moore(1830-1907)於187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Calcutta(今印度加爾各答市)。本亞種由英國鱗翅目學家William Harry Evans(1876-1956)於1934年命名,亞種名horisha指本亞種模式標本採集地-今南投縣埔里鎮。
附記二:黃斑弄蝶屬Potanthus與橙斑弄蝶屬Telicota的種類外觀相近,不過黃斑弄蝶屬種類的體長大約是橙斑弄蝶屬種類的2/3;橙斑弄蝶屬的翅型感覺較狹長;此外斑紋的關鍵差異在於黃斑弄蝶屬後翅背面Rs室上有黃斑,而橙斑弄蝶屬此處無黃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