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紋紫斑蝶
Euploea mulciber barsine Fruhstorfer, 1904
命名由來:本屬種類翅背常有藍、紫色金屬光澤,以此特徵稱為紫斑蝶屬;過去常稱為「端紫斑蝶」,是形容本種前翅翅端有較為密集的斑點分佈、前翅翅型較爲狹長,但此特徵亦可在其他近似種類出現。
以本種雌、雄蝶翅紋差異頗大的特色,稱為異紋紫斑蝶。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出現在闊葉林及次生林周圍的開闊環境,飛行緩慢,好訪花,冬季會有群聚臺灣本島南部山谷越冬的行為,但部分能留在北部渡冬。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澎湖、龜山島、綠島、蘭嶼亦有紀錄。金門、馬祖之紀錄則屬於不同亞種。
雄雌分辨:雌蝶後翅有放射狀白色線紋,雄蝶則無。雄蝶前翅後緣向後突出呈圓弧狀,且前翅腹面有一片灰色特化鱗,腹端具有毛筆器,毛筆器之毛狀構造呈黃色,雌蝶均無。毛筆器能夠分泌性費洛蒙,除了作為求偶之用,特殊的氣味也具有忌避效果。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產紫斑蝶屬種類中,本種前翅向翅端突出而使翅型較為狹長,且前翅外側有較多白色斑點。
附記一:本種由Cramer於1777年命名,模式產地在印度。本亞種模式標本雌蝶1隻於1902年採集自臺灣,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4年命名。
附記二:原本認為臺灣產的族群為臺灣特有亞種,但是特徵與臺灣亞種相近的本種,1992年後已出現在日本沖繩、八重山群島等地,並已成功立足、繁衍。
附記三:常可見雄蝶吸食含有砒鉻碇植物鹼PAs(Pyrrolizidine alkaloids)的植物花蜜,因PAs是斑蝶雄蝶產生費洛蒙「斑蝶素」的原料,求偶時雌蝶會偏好選擇體內PAs較多的雄蝶,因此雄蝶對含有PAs的植物總會忘情地吸食,如菊科光冠水菊、澤蘭屬植物、紫草科狗尾草等植物都含有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