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暮眼蝶

Melanitis phedima polishana Fruhstorfer, 1908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黑樹蔭諜」,除本種外也有許多種類被稱為「xx蔭蝶」,分類卻是在不同屬別,如永澤黃斑蔭蝶(褐翅蔭眼蝶)、白條斑蔭諜(臺灣斑眼蝶)等等,此名易混肴彼此之親緣關係。
    本屬種類大多在天色將晚的黃昏時刻活動,並採屬名的第一個字母「M」的諧音,命名為暮眼蝶屬;本種多棲息在森林環境,以此習性稱為森林暮眼蝶。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棲息於淺山及低海拔山區的樹林環境,主要於晨昏活動,飛翔活潑敏捷,好吸食腐果、樹液。

  3.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綠島、澎湖、金門亦有紀錄,但金門之族群應屬不同亞種。本種主要棲息在淺山及低海拔山區的樹林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雖有重疊,但不若暮眼蝶以與人類活動重疊較大的淺山、平地之疏林為主,本種族群數量多於暮眼蝶。

  4. 雄雌分辨:雄蝶翅色較深,呈暗褐色,雌蝶則為黃褐色或紅褐色。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最類似的種類是暮眼蝶,不過暮眼蝶前翅背面眼紋之白色眼點置中,而本種則偏外側。

  6. 寄主植物:禾本科的臺灣蘆竹象草棕葉狗尾草柳葉箬剛莠竹等植物。


  • 附記:本種由Cramer於1780年命名,模式產地在爪哇。本亞種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亞種名Polisha指今南投縣埔里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