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粉蝶

Ixias pyrene insignis Butler, 1879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雌白黃蝶」,但此名容易讓本種被認為是黃蝶屬Eurema的蝶種。
    本屬蝴蝶雌雄顏色差異明顯,
    以此特色稱為異粉蝶屬;本種為異粉蝶屬的模式種,因此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常在森林邊緣、溪流沿岸活動,飛行緩慢,好訪花。雄蝶有群聚溼地吸水習性。

  3. 分布: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佈於臺灣本島中、南部地區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區。馬祖地區的族群為承名亞種ssp. pyrene

  4. 雄雌分辨雄蝶翅面底色為黃色,前翅背有鮮明的橙色斑,雌蝶翅背除了黑褐色斑紋外全呈白色。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沒有類似的種類。

  6. 主植物:山柑科之毛瓣蝴蝶木,主要利用成熟葉,本種是取食毛瓣蝴蝶木的數種粉蝶中,唯一一種以成熟葉為食的種類,因此族群數量也最大。

  7. 因此族群數量比利用同樣寄主植物的黑脈粉蝶、淡褐脈粉蝶等利用嫩葉的蝶種要龐大許多。


  • 附記一:本種由擁有「植物學之父」、「生物分類學之父」的尊稱的瑞典學者Carl Linnaeus(1707-1778) 於1764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中國廣東本亞種則由英國昆蟲學家、蜘蛛學家暨鳥類學家Arthur Gardiner Butler(1844-1925)於1879年命名,模式標本由在臺傳教長達45年、在臺南創立全臺第一所盲人學校「訓瞽堂」的蘇格蘭長老會傳教士William Campbel在臺灣採集。

  • 附記過去是中部族群量極大的常見蝶種,在臺灣的蝴蝶工業興盛的年代,本種因數量龐大,色彩豐富而成為工藝蝶原料的大宗。從前往往形成千隻以上的吸水大集團,但現今因人為開發造成的棲地破壞、寄主植物大減而使本種數量減少許多,這種景觀恐怕難以再現。

  • 附記本種常與淡褐脈粉蝶棲息在相同的棲地、利用相同的寄主,不過淡褐脈粉蝶幼蟲利用部位主要是新芽、嫩葉,本種則多利用成熟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