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色眉眼蝶

Telinga mara(Fruhstorfer, 1908)

  1. 命名由來:過去本種分類在眉眼蝶屬,該屬特徵為翅膀腹面有一條橫跨前後翅的淡色帶狀線紋、狀似眉毛;本種翅腹有灰白色鱗片,翅腹色較淺,故稱本種為淺色眉眼蝶
    Aduse-Poku et al.(2016)將Telinga從眉眼蝶屬Mycalesis中分離,因臺灣只有1種,因此以本種過去的中文俗名作為屬名,本種中文俗名仍稱為淺色眉眼蝶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在林緣或林下稍微明亮處活動,飛行緩慢。

  3. 分布:臺灣特有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50~15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北部地區較少見。

  4. 雄雌分辨雌、雄蝶斑紋相似,但雄蝶前翅腹面於後緣基部附近有一片銀灰色特化鱗,並於其內有一暗色橢圓形性標,後翅背面近翅基處則有黑色毛束,雌蝶則無性標及毛束。

  5. 外觀近似種:本種臺灣產眉眼蝶屬種類較為相似,但本種翅腹顏色較淺,且翅腹有灰白色雲霧狀的鱗片。

  6. 主植物:禾本科的竹葉草藤竹草等。


  • 附記一:本種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模式標本雄蝶1隻於1908年6月15至30日採集自Kanshirei(今關子嶺),雌蝶1隻於7月1至7日採集自Taihanroku(大板垺,今屏東縣恆春鎮南灣里)。

  • 附記二:本種在不同季節的外觀因環境多型性而有所差異,低溫型(乾季型)翅色較淺、翅腹面白色線紋及眼紋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