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蝶

Parnara guttata(Bremer & Grey, 1852)

  1. 命名由來:本屬中許多種為著名的水稻害蟲,故將本屬稱之為稻弄蝶屬;本種分佈廣泛,在大部份地區普遍易見,且是稻弄蝶屬的模式種,故以屬之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但以秋天較常見。成蝶偏好在開闊的草原、荒地等環境活動,飛行迅速,有訪花習性。

  3. 分布:在臺灣地區出現地點零星而不穩定,秋季時在臺灣本島本部及東海岸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地較常見,彭佳嶼、龜山島、綠島、蘭嶼及金門亦有紀錄。

  4. 雄雌分辨除了雌蝶翅面白斑較大、翅幅較寬之外,雌蝶與雄蝶十分相似,不易區分。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與本種較為相似的種類是小稻弄蝶,本種於前翅中室有兩小白斑,小稻弄蝶則無;本種後翅翅腹白斑為鮮明的銀白色,小稻弄蝶為黃白色。

  6. 主植物:本種在國外雖是著名稻作害蟲,但在臺灣地區卻沒有明確的危害稻作之紀錄,目前已發現的幼蟲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細毛鴨嘴草等。


  • 附記:稻弄蝶在日本是遷移能力很強、具長距離擴散能力的物種,春季以後會北向移動,秋季會南向移動。然而,本種在臺灣地區卻不常見,族群往往間歇性出現於某些棲地並維持一段時間,隨後消失(Hsu,2002)。臺灣族群的分布情形或可推斷其亦涉及長距離之移動,如夏季時可能往中、高海拔遷移。由於多數紀錄來自於秋季的臺灣東部, 因此臺灣可能至少有一世代源自從日本飛來之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