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黯弄蝶

Caltoris ranrunnaSonan, 1936)

  1. 命名由來:屬蝶種翅膀底色為深褐色,整體色澤比其他屬別來的深,加上其活動環境偏好光線較昏暗的森林、樹林遮蔭處,並喜歡在陰天及晨昏時刻出沒,故稱為黯弄蝶屬;本種為臺灣較常見的黯弄蝶屬成員,故過去以本屬的中文名稱命名為黯弄蝶,但徐堉峰教授等學者於2019年發表研究指出臺灣本島之族群為臺灣特有種,而非過去認定的Caltoris cahira austeni(Moore,1883),因此改稱為臺灣黯弄蝶。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喜歡出現在陰暗的森林或竹林環境,偏好在昏暗的天氣及晨昏時刻活動飛行快速,有訪花習性

  3. 分布:臺灣特有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到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山區。

  4. 雄雌分辨除了雌蝶翅幅較寬之外,雌蝶與雄蝶十分相似,不易區分。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外觀較相近的蝶種為變紋黯弄蝶,變紋黯弄蝶斑紋發達的個體不易與本種區分,不過變紋黯弄蝶斑紋發達的個體翅腹通常有小斑點,本種則無;另外,本種前翅翅頂內側的白色斑點固定只有兩枚,而變紋黯弄蝶則有一至三枚。

  6. 主植物:禾本科玉山箭竹佛竹唐竹臺灣蘆竹等。


  • 附記一:本種由楚南仁博(Jinhaku Sonan,1892-1984)於1936年命名,模式標本採集自Ranrun(臺中州新高郡人倫社)。

  • 附記:金門及馬祖地區之族群為弄蝶Caltoris cahira austeni (Moore,1883),即過去臺灣本島被歸屬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