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弄蝶

Ampittia virgata myakeiMatsumura, 1910)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狹翅黃星弄蝶」,但本種的前翅長寬比例並不特別狹長。
    本屬種類翅面上有許多黃色斑點,以此特徵稱為黃星弄蝶屬;因本種分布廣泛、普遍易見,故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年多世代,偏好出現於闊葉林周遭較開闊的場域。飛行迅速,好訪花,雄蝶喜好至溪流邊或濕地吸水。

  3.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海拔2800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山區,為低海拔山區常見的弄蝶之一。
    平地及低海拔見到的個體與中海拔的個體長相稍有不同,平地及低海拔的黃星弄蝶後翅腹面有一列呈弧形的黃色點狀斑,中海拔個體於此列的黃色點狀斑則會暈開、較為模糊。

  4. 雄雌分辨雌蝶翅背黃斑不若雄蝶發達。

  5. 外觀近似種:本種雌蝶外觀與黃點弄蝶雌蝶較相似,但本種雌蝶前翅翅背CuA2室常有黃斑,且後翅翅腹有一列黃斑,黃點弄蝶雌蝶則只有兩枚黃斑。

  6. 主植物:禾本科之芒屬植物,如五節芒


  • 附記:本種由英國昆蟲學家John Henry Leech(1862-1900)於1890年命名,模式標本採集自Chang Yang、Ichang(均位於今湖北省)。本亞種模式標本雄蝶3隻、雌蝶1隻松村松年(Shōnen Matsumura,1872-1960)採集自Horisha(今南投縣埔里鎮),並於1910年命名,本亞種種小名乃獻給日本昆蟲學者三宅恆方(Tsunekata Miyake,1880-1921),但命名時將miyakei誤拚為myakei文中記載:「三宅恆方先生在其1907年A List Of a Collection of Lepidoptera from Formosa一文中,誤判此蝶為Padraona virgata三宅恆方雖錯失發表的機會,松村松年仍將此蝶學名獻給三宅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