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翅波眼蝶
Ypthima angustipennis Takahashi, 2000
命名由來:本屬種類翅腹有許多白色波狀紋,以此特徵稱為波眼蝶屬;與外觀近似種大波眼蝶相比,本種前翅翅型較為狹長,因此稱本種為狹翅波眼蝶。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喜歡在較明亮開闊的環境活動,成蝶飛行緩慢,會訪花。
分布:臺灣特有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500~15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
雄雌分辨:雌、雄蝶斑紋相似。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後翅腹面有5枚眼紋的波眼蝶包括本種、大波眼蝶及白漪波眼蝶,本種前翅翅型較為狹長、後翅腹面底色較白且末三枚眼紋略呈直線排列,大波眼蝶前翅翅型較本種圓短,白漪波眼蝶後翅翅腹CuA2眼紋偏外側。
此外,白漪波眼蝶分布主要是以中、高海拔山區為主,本種雖與大波眼蝶有部分共域分布,但主要分布的海拔亦較大波眼蝶高。
附記:本種是由日本學者高橋真弓(Mayumi Takahashi)於2000年發表,模式標本採集自臺灣。高橋發現本種的過程是為了觀察大波眼蝶的幼生期,採集了數隻雌蝶進行套卵,在飼養至終齡幼蟲時觀察到幼蟲體表的斑紋有些不同,他依幼蟲斑紋型態分群後觀察及記錄,結果兩群的蝶蛹外觀型態有差異,羽化的成蝶雖外觀相似,但仍可由細微的特徵辨別兩者,因此確認原先所認知的大波眼蝶裡包含了一種隱藏種,過去的大波眼蝶的紀錄中可能混有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