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邊尖粉

Appias olferna peducaea Fruhstorfer, 1910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八重山粉蝶」,乃源於日文名稱翻譯,此日文名稱的由來是因為該蝶在日本僅出現於八重山群島,但卻為偶爾出現的迷蝶。
    由於本屬的種類前翅尖端皆較細長,故稱為尖粉蝶屬;本種前翅外緣鑲有黑褐色邊框,
    此特徵稱為鑲邊尖粉蝶。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出現於森林邊緣、荒地、溪床邊等開闊環境活動,飛翔敏捷,好訪花。

  3.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中、南部平地及海拔200公尺以下之低山丘陵。

  4. 雄雌分辨雌蝶翅背黑褐色斑紋較發達;雄蝶腹端的腹面中央有褐色毛束,雌蝶則無。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沒有類似的種類。

  6. 主植物:山柑科的平伏莖白花菜。幼蟲取食植株地上大部分植物組織。


  • 附記一:本種由英國博物學家與鱗翅目學家Charlis Swinhoe(1838-1923,Robert Swinhoe之弟)於1890年命名,模式標本雌雄蝶1對於1886年4、5月採集自Maldah(位於今印度西孟加拉邦)。本亞種模式標本採集自菲律賓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10年命名。

  • 附記本種為熱帶蝴蝶入侵台灣的代表性案例之一,1933年時在臺灣本島南部有採集紀錄,但當時被視為迷蝶,直到2002年,於高雄再次觀察到本種且分佈有逐漸擴張趨勢。很快地,本種遍佈高屏地區與嘉南平原,成為南部空曠地上常見的蝶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