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黛眼蝶
Lethe verma cintamani Fruhstorfer, 1909
Lethe verma cintamani Fruhstorfer, 1909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玉帶黑蔭蝶」,「玉帶」是指前翅前緣至外緣的斜白色條紋。臺灣產本屬種類共9種,有6種有此斜紋,其中5種的中文俗名裡有「玉帶」,如深山玉帶蔭蝶(深山黛眼蝶)、、波紋玉帶蔭蝶(波紋黛眼蝶)、大玉帶黑蔭蝶(臺灣黛眼蝶)等,名稱略嫌冗長,且易混淆。
本屬種類翅膀底色多為黑褐或深褐色,「黛」為青黑色(亦取本種種類前翅常有白色"帶"狀斑紋之諧音),以此特徵稱為黛眼蝶屬;本種雌、雄蝶前翅背面及腹面均有一道明顯的白色帶紋,因此稱為玉帶黛眼蝶。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喜歡棲息在闊葉林內較為陰暗潮濕的環境。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00~2500公尺之低、中海拔地區,龜山島亦有紀錄。
雄雌分辨:雌、雄蝶斑紋相似。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與本種最類似的種類是臺灣黛眼蝶,但是臺灣黛眼蝶翅腹線紋為暗褐色,本種為淺紫色,臺灣黛眼蝶後翅M3脈末端有尾突,本種則無。
寄主植物:禾本科的散穗弓果黍。
附記:本種由奧地利昆蟲學家Vincenz Kollar(1797-1860)於184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北印度。本亞種模式標本雄蝶1隻於1908年7月採集自Lehiku湖(臨日月潭),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9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