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蝶

Eurema hecabe hecabe(Linnaeus, 1758)

  1. 臺灣產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荷黃蝶」,因早年臺灣族群的學名為Eurema hecabe hobsoni「荷」為種名音譯,乃紀念標本採集者籍海關官員Herbert Elgar Hobson除了用亞種名稱之並不合適之外,最新研究也已將臺灣族群修正名亞種ssp.hecabe
    由於本屬種類翅面主要呈黃色,故稱為黃蝶屬;本種因數量多、分布廣,足以作為本屬代表種,因此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出現環境多元,如草原、森林邊緣、都市荒地、鄉村農田等各種環境,喜靠近地面緩慢飛行,好訪花雄蝶會群聚吸水。

  3. 分布:在臺灣地區廣泛分布於本島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區,彭佳嶼、龜山島、綠島、蘭嶼、澎湖、金門與馬祖地區亦有紀錄。

  4.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腹面於中室後緣之CuA脈有一白色線型性標,雌缺乏性標且翅背底色較淺。

  5. 外觀近似種:與其他臺灣產黃蝶屬種類相比,本種前翅翅腹中室內有2枚黑褐色細紋,而於該處同有2枚黑褐色細紋的尚有北黃蝶島嶼黃蝶。北黃蝶前翅緣毛為均一的黃色,而本種則是黃色緣毛雜有褐色緣毛(但本種利用田菁作為寄主植物,緣毛也會呈現均一的黃色);島嶼黃蝶翅腹則無本種翅腹的黑褐色鱗。

  6. 主植物:臺灣產黃蝶屬中以本種食性最廣,幼蟲會利用的植物包括豆科之合歡黃槐鐵刀木阿勃勒翼柄決明金龜樹田菁合萌等,以及葉下珠科之紅仔珠


  • 附記一:本種由擁有「植物學之父」、「生物分類學之父」的尊稱的瑞典學者Carl Linnaeus(1707-1778) 於175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中國廣東。

  • 附記二:臺灣產黃蝶屬種類共有7種,張保信先生(1932-1992)在其著作「台灣蝴蝶鑑定指南」提到,本屬可由雄蝶性標有無及所在位置分成三群:星黃蝶群(無性標)、角翅黃蝶群(前翅腹面CuA2室上、後翅背面Sc+R1室上)、黃蝶群(前翅腹面中室後緣之CuA脈上)。本種則分類在黃蝶群中。

  • 附記三:本種在不同季節的外觀因環境多型性而有所差異。相較於高溫型(雨季型)個體低溫型(乾季型)個體翅面外緣黑褐色紋減退,翅腹面散的黑褐色斑紋則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