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灰蝶

Sinthusa chandrana kuyaniana(Matsumura, 1919)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嘉義小灰蝶」,臺灣最早的閃灰蝶記錄是在1908年4月採集自南州嘉義郡達邦社,即現在嘉義縣阿里山鄉的達邦村,1919年發表時的學名為Virachola kuyaniana,後來移入Deudorix當時日籍學者認為本種是臺灣特有種,種小名kuyaniana源自嘉義縣阿里山鄒族之地名,這就是「嘉義小灰蝶」的由來。但本種早在1882年就被發表,學名為Sinthua chandrana,目前是將臺灣族群視為特有亞種,亞種名則沿用變成同物異名的D.kuyaniana種小名。
    採本屬屬名Sinthusa字首「Sin-」之發音,取名為閃灰蝶屬;本種雖非本屬模式種,但分布廣、具代表性,因此以本屬的中文屬名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出現於闊葉林周圍環境較明亮的林緣、荒地等環境。飛行敏捷,有訪花性。

  3.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佈於臺灣本島海拔200~2500公尺之低、中海拔山區。

  4.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腹面後緣具棕色長毛、後翅背面近翅基處有灰色性標,雌蝶則無;雄蝶翅背有金屬色紫藍色斑塊,雌蝶亦無。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與臺灣產玳灰蝶屬種類較相似,但是本種前翅腹面帶紋於M3脈中斷,玳灰蝶屬種類之帶紋為連續。另臺灣產玳灰蝶屬種類亦缺乏本種後翅腹面翅基附近之褐色小斑點。

  6. 主植物:薔薇科之羽萼懸鉤子灣懸鉤子高山懸鉤子等。取食部位包括花苞及葉片,但吃葉肉與花苞的幼蟲體表斑紋及體色差異明顯。


  • 附記本種英國昆蟲學家Frederic Moore(1830-1907)於1882年命名,模式標本採集自Lahul(位於今北印度)。本亞種模式標本雌蝶1隻由日本昆蟲學先驅松村松年(Shōnen Matsumura,1872-1960)於1908年4月採集自Kuyania(今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附近),並於1919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