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鳳蝶

Papilio (Achillides) bianor thrasymedes Fruhstorfer, 1909

  1. 命名由來:過去常被稱為「烏鴉鳳蝶」,但本種翅膀背面有許多藍綠色閃鱗,若以烏鴉稱之,實難與這些特徵匹配。本種分類在鳳蝶屬翠鳳蝶亞屬Achillides,「翠」是指翅膀背面散布有許多藍、綠色的鱗片;因本種為翠鳳蝶亞屬的模式種,故以本亞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冬季通常以蛹態越冬。成蝶偏好棲息在人為干擾程度較低、有遮蔽的闊葉林或次生林,訪花或雄蝶至濕地吸水時才會出現在開闊環境。

  3.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佈於臺灣本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山區,本種在臺灣產五種翠鳳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

  4.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翅背後側有一片褐色的絨毛狀性標,雌蝶則無。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外觀較相似的種類為翠鳳蝶,本種在尾突中的綠色亮鱗集中在中間,而穹翠鳳蝶尾突的中綠色亮鱗則均勻分散。

  6. 寄主植物:芸香科的賊仔樹食茱萸飛龍掌血雙面刺刺椒花吳茱萸翼柄花椒,偶爾也會利用柑橘屬果樹等。蘭嶼和綠島的族群利用飛龍掌血、食茱萸,金門的族群則利用刺花椒。


  • 附記:本種由Cramer於1777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中國。本亞種模式標本雄蝶7隻、雌蝶5隻採集自Polisha(今南投縣埔里鎮)、Chip-Chip(今南投縣集集鎮)、Kosempo(今高雄市甲仙區),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9年命名。

  • 附記二:臺灣本島、金馬、蘭嶼與綠島的族群分屬不同亞種,本島的族群為ssp.thrasymedes,金門、馬祖是承名亞種ssp.bianor,蘭嶼則是ssp.kotoensis,這幾個亞種有一共同特色是休眠蛹邊會出現一條紅褐色線。其中蘭嶼亞種在夏季時會進行夏眠,進入滯育休眠狀態。臺灣亞種的休眠蛹出現在秋冬,這類型的蛹期約1~2個月,介於不休眠蛹的2~3週及休眠蛹的數個月至半年之間。綠島的翠鳳蝶似乎是臺灣本島亞種和蘭嶼亞種的雜交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