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

Pieris rapae crucivora Boisduval , 1836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紋白蝶」,但此名無法表現出本種科屬關係
    在臺灣產粉蝶科翅色為白色的種類中,本屬
    種類最為常見,因此稱本屬為白粉蝶屬;本種族群數量多、分布廣,故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冬季溫度低的地方以蛹越冬。成蝶飛行緩慢,好訪花,偏好陽性環境,開闊的農耕地正為其所好,也因此對農民來說,本種為十字花科蔬菜的蟲害之一。

  3. 分布: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及各離島之平地至海拔2500公尺以下地區。

  4. 雄雌分辨:雌蝶的前翅翅基黑褐色斑紋較雄蝶明顯。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與本種型態最相近且常共棲的種類是緣點白粉蝶,緣點白粉蝶後翅背面外緣有一列黑褐色斑點,本種則無。

  6. 寄主植物:主要取食十字花科的栽培種,如甘藍(高麗菜)白菜等,也取食野生種如葶藶廣東葶藶 濕生葶藶 薺菜焊菜獨行菜等,此外也取食白花菜平伏莖白花菜金蓮花科金蓮花。利用部位包含葉、花序、果實。


  • 附記一:本種由擁有「植物學之父」、「生物分類學之父」的尊稱的瑞典學者Carl Linnaeus(1707-1778) 於175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瑞典。本亞種則由法國鱗翅目學家、植物學家暨醫師Jean Baptiste Boisduval(1799-1879)於1836年命名,模式產地在日本。

  • 附記本種在1950年代以前頗為罕見,以致連臺灣蝴蝶研究上的里程碑、白水隆(1960)的「原色台灣蝶類大圖鑑」一書中未提及本種,顯示此前並無觀察記錄或是相當少。2004年徐堉峰教授及其研究生李宜欣以分子生物學方法探討臺灣地區白粉蝶的親緣地理學,結果顯示其為境外移入,且臺灣的族群是多次不同時間、來源入侵的結果。

  • 附記三:白粉蝶與緣點白粉蝶為臺灣地區菜園中的常客,不過本種傾向取食栽培種的十字花科蔬菜,緣點白粉蝶則較偏好野生十字花科植物,因此本種較常見在菜園出沒。

  • 附記四:白粉蝶與緣點白粉蝶最活躍的時節在早春,時可見數百隻白蝶紛飛。原因可能是冬季休耕期,農民習慣種植油菜作為綠肥,加上野生焊菜也是繁殖期,這些植物正好提供幼蟲大量的食物。到了夏天,天敵數量增加,卵、蛹被寄生蜂、寄生蠅寄生的機會提高,所以入夏後可見成蝶的數量就會較早春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