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赭弄蝶

Ochlodes niitakanusSonan, 1936)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玉山黃斑弄蝶」,但本種不只產於玉山附近,而是分佈於臺灣本島中海拔地區,且此名亦容易混淆與黃斑弄蝶Potanthus之親屬關係。
    本屬蝶種翅背的顏色偏赭紅色,故稱本屬為赭弄蝶屬;本種為臺灣特有種,因而命名為臺灣赭弄蝶。

  2. 習性一年一世代,成蝶主要出現於4~8月,冬季以四齡幼蟲休眠過冬。有訪花習性。

  3. 分布:臺灣特有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1000~2500公尺之中海拔山區。

  4.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背面CuA1室及CuA2室處有灰褐色性標,CuA1室有較長的梯形白斑;雌蝶無性標、CuA1室的白斑較小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外觀較相近的種類為菩提赭弄蝶,本種前翅翅背中室的小白斑明顯較分開,菩提赭弄蝶的兩小白斑會連在一起。

  6. 主植物:禾本科川上短柄草曲膝莖莠竹等。


  • 附記一:2006年以前,本種蝴蝶的學名過去多使用Ochlodes formosanus,但後來徐堉峰教授等人發現該學名之模式標本為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方之小赭弄蝶Ochlodes venatus,疑是標籤有誤,因此本種學名應使用niitakanus Sonan

  • 附記:本種正模標本雄蝶1隻由楚南仁博(Jinhaku Sonan,1892-1984)於1930年7月20日採集自台北州蘇澳郡水源(今宜蘭縣南澳鄉境內)之海拔1500公尺處,並於1936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