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鳳蝶

Papilio thaiwanus Rothschild, 1898

  1. 命名由來:過去曾被稱為「渡邊鳳蝶」,因日本昆蟲學先驅松村松年(Shōnen Matsumura,1872-1960)曾在1907年時將本種命為Papilio watanabei種小名乃指時任新竹廳北埔支廳長渡邊龜作(Kamesaku Watanabe,1868-1907),但此名因屬同物異名而無效。雖然松村在1927年再度發表Papilio thaiwanus ab. watanabei 記載了本種的異常型,但其圖示的個體卻是正常型的雌蝶。根據以上原因,稱本種為「渡邊鳳蝶」並不適宜。
    本種為臺灣特有種,且種小名thaiwanus即是指臺灣,因此稱之為臺灣鳳蝶。

  2. 習性:一年多世代,冬季通常以蛹態越冬,成蝶於春季及秋末時較容易觀察,偏好出現於人為干擾較少的林緣、周遭開闊地、溪谷等環境,好訪花。雄蝶會至濕地吸水。

  3. 分布:臺灣特有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5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以淺山丘陵及低海拔地區較多。

  4. 雄雌分辨雄二型性,雌蝶後翅有兩枚白斑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外觀較相似的蝶種黑鳳蝶,但黑鳳蝶的後翅翅腹沒有網狀紅斑

  6. 寄主植物:芸香科飛龍掌血食茱萸雙面刺;以及樟科樟樹牛樟


  • 附記:本種英國銀行家暨昆蟲學家Lionel Walter Rothschild(1868-1937)於1898年命名,模式標本雄蝶1隻採集自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