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蝶

Melanitis leda ledaLinnaeus, 1758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蔭諜」,除本種外有許多種類被稱為「xx蔭蝶」,分類卻是在不同屬別,如永澤黃斑蔭蝶(褐翅蔭眼蝶)、白條斑蔭諜(臺灣斑眼蝶)等等,此名易混肴彼此之親緣關係。
    本屬種類大多在天色將晚的黃昏時刻活動,並採屬名的第一個字母「M」的諧音,命名為暮眼蝶屬;本種為暮眼蝶屬的模式種,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棲息於荒地、草原等開闊環境但較乾燥的棲地,主要於黃昏後活動,飛翔活潑敏捷,好吸食腐果、樹液。

  3.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綠島、龜山島、澎湖、東沙島、太平島、金門及馬祖亦有紀錄。過去原於各地鄉村十分常見,但隨著都市化日益嚴重,本種棲地日益減少,許多地方(如大台北地區)已不常見。

  4. 雄雌分辨:雌、雄蝶斑紋相似。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最類似的種類是森林暮眼蝶,不過本種前翅背面眼紋之白色眼點置中,而森林暮眼蝶則偏外側。

  6. 寄主植物:禾本科的象草大黍巴拉草等植物。


  • 附記:本種由擁有「植物學之父」、「生物分類學之父」的尊稱的瑞典學者Carl Linnaeus(1707-1778) 於175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