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星弄蝶

Ampittia dioscorides eturaMabille, 1891)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小黃斑弄蝶」,雖本種外型與黃斑弄蝶屬Potanthus種類外觀相似,但卻分類卻在不同屬別,此名易混淆彼此間的親緣關係。
    本屬種類翅面上有許多黃色斑點,以此特徵稱為黃星弄蝶屬;臺灣產黃星弄蝶屬只有兩種,本種的體型頗小,為臺灣產體型最小的弄蝶之一,因此稱為小黃星弄蝶。

  2. 習性一年多世代,飛行迅速,好訪花。主要棲息在陽光充足的淡水性溼地附近的草叢中,如河岸、溪邊、水田。成蝶會在寄主植物附近活動,一般的山地森林反而不見其蹤跡。

  3.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到海拔8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金門地區亦有分布。

  4. 雄雌分辨相較於雄蝶,雌蝶前翅背面基部幾無黃斑。

  5. 外觀近似種:黃星弄蝶雌蝶與本種雌蝶較相似,但本種雌蝶後翅背部M室內的黃斑內外分離成兩塊,黃星弄蝶雌蝶則否;此外,本種體型明顯較小。

  6. 主植物:禾本科之李氏禾。本種在香港及東南亞部分地區有以為寄主植物的紀錄,但目前臺灣與金門地區未有這樣的紀錄。


  • 附記:本種主要分布在陽光充足的濕性草原,且多見於平地及淺山地區,而棲地多位於易用作農業或其他開發用途的地方,因此棲地易遭破壞而使本種消失。本種寄主植物李氏禾偏好生長在水質較好的地方,若有本種存在可以推論當地水質不差,因而本種可作為反映該塊濕地生態系健康情形的指標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