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斑蝶

Idea leuconoe clara(Butler, 1867)

  1. 命名由來:本屬種類翅面呈白底黑斑,以此特徵稱為斑蝶屬;本種在白斑蝶屬中的體型頗大,因此命名為大白斑蝶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偏好出現於森林邊緣,常於樹冠上緩慢飛行,好訪花。在幼蟲及成蟲期會分別透過寄主及蜜源植物攝入不同的植物鹼作為防禦天敵的武器

  3.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南部及東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龜山島、基隆嶼蘭嶼亦有分布。綠島的族群被認為是黑色斑紋較發達的亞種ssp.kwashotoensis

  4. 雄雌分辨雌、雄蝶翅紋無差異,但雄蝶有發達的毛筆器,雌蝶則無。毛筆器能夠分泌性費洛蒙,除了作為求偶之用,特殊的氣味也具有忌避效果。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無類似種。

  6. 主植物:夾竹桃科之爬森藤


  • 附記一目前被歸屬於ssp.clara的族群包括臺灣本島、蘭嶼及日本沖繩、奄美諸島族群,但各地幼蟲斑紋有明顯差異,關係有待進一步釐清。

  • 附記二:大白斑蝶在臺灣地區原來的分布在臺灣本島東北角、本島南部、蘭嶼、綠島四個區域,彼此間有明顯的型態、遺傳分化,但由於本種體型大、翅紋獨特、飛行姿態優雅並易於在人為條件下操作飼養,常被作為蝴蝶園飼養的主要蝶種之一,然而若人工培養的蝶隻逸出,很可能會導致原本有自己演化歷史與方向的族群基因庫受到污染。

  • 附記幼蟲會透過寄主植物攝入植物乳汁中的植物鹼,內含有毒的強心配醣體CGs(Cardiac glycosides),這個成分會影響生物身體的神經傳導以及排泄等作用,甚至會致命。成蝶則是吸食砒鉻碇植物鹼PAs(Pyrrolizidine alkaloids),這種植物次代謝物對動物肝臟有害。
    此外,PAs也是斑蝶雄蝶產生費洛蒙「斑蝶素」的原料,求偶時雌蝶會偏好選擇體內PAs較多的雄蝶,因此雄蝶對含有PAs的植物總會忘情地吸食,如菊科光冠水菊、澤蘭屬植物、紫草科狗尾草等植物都含有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