旖斑

Ideopsis similis(Linnaeus, 1758)

  1. 命名由來:依本屬屬名的字首發音,稱本屬為旖斑蝶屬;本種雖非旖斑蝶屬的模式種,但分佈廣、族群數量多,頗具代表性,因此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喜歡棲息在樹林較多的環境,飛行緩慢,好於林緣訪花。在幼蟲及成蟲期會分別透過寄主及蜜源植物攝入不同的植物鹼作為防禦天敵的武器

  3.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25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小琉球金門、馬祖亦有紀錄

  4. 雄雌分辨雄蝶於後翅背面1A+2A脈有線型性標,上有淺灰色特化鱗,雌蝶則無此構造。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與本種最類似的是青斑蝶屬的種類,不過本種前翅Sc室內有青白色線紋,青斑蝶屬種類則無。

  6. 主植物:夾竹桃科的多種鷗蔓屬植物,如鷗蔓鷗蔓屬植物上最常發現的斑蝶幼蟲就是本種。


  • 附記一:本種由擁有「植物學之父」、「生物分類學之父」的尊稱的瑞典學者Carl Linnaeus(1707-1778) 於1758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中國廣東。

  • 附記二幼蟲會透過寄主植物攝入植物乳汁中的植物鹼,內含有毒的強心配醣體CGs(Cardiac glycosides),這個成分會影響生物身體的神經傳導以及排泄等作用,甚至會致命。成蝶則是吸食砒鉻碇植物鹼PAs(Pyrrolizidine alkaloids),這種植物次代謝物對動物肝臟有害。此外,PAs也是斑蝶雄蝶產生費洛蒙「斑蝶素」的原料,求偶時雌蝶會偏好選擇體內PAs較多的雄蝶,因此雄蝶對含有PAs的植物總會忘情地吸食,如菊科光冠水菊、澤蘭屬植物、紫草科狗尾草等植物都含有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