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黃蝶

Colias erate formosana Shirôzu, 1955

  1. 命名由來:日文漢字名稱為「紋黃蝶」,所以早年中文圖鑑即以此名稱呼。本種外型近似黃蝶屬Eurema蝶種,但具有明顯黑紋,原有名稱頗為合適,故沿用此名。

  2. 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喜在明亮開闊的環境活動,飛行敏捷,好訪花。

  3.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中南部海拔3000公尺以下之中、高海拔地區,但在秋末至冬季在北台灣及東北角,有零星的觀察紀錄。龜山島、蘭嶼、東沙島及澎湖亦時有發現,金門、馬祖的族群暫視為另一亞種ssp.sinensis

  4.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外緣近於直線狀,雌蝶則呈弧形;因雌蝶有黃色及白色型,雄蝶則無白色型,但是與黃色型雌蝶十分相似,不易分辨。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無近似種類。

  6. 主植物:豆科之菽草天藍苜蓿草木樨印度草木樨等。


  • 附記一:本種由Esper於1805年命名,模式產地在南俄羅斯。本亞種由日本昆蟲學家白水隆(Takashi Shirôzu,1917-2004)於1955年命名,模式標本採集自Pianan-anbu(埤亞南鞍部,今思源啞口)。

  • 附記二:秋末至冬季在北台灣及東北角出現的個體通常體型較大且與分布於日本等北方地區的亞種ssp.poliographus相似,由於牠們被發現的地區與中南部海拔較高的紋黃蝶分布地區間鮮少有發現紀錄,不能排除牠們是隨東北季風由北方飛來,並作季節性繁殖的可能性。徐堉峰老師團隊研究指出臺灣中海拔、北部低海拔與日本三地族群的外型不易區分,且基因序列三者間的遺傳多樣性低,因此尚無法判定三者間的關係,但此研究得到北部低海拔與中海拔兩地族群基因常有交流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