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雙尾蛺蝶
Charaxes narcaea meghaduta(Fruhstorfer, 1908)
命名由來:本屬種類多於後翅有明顯的尾突,過去以此特徵稱為尾蛺蝶屬;本種體型略小於雙尾蛺蝶,因此稱為小雙尾蛺蝶。
2009年時Aduse-Poku, K., Vingerhoedt, E., & Wahlberg, N. (2009)等學者研究指出,尾蛺蝶屬Polyura應併入螯蛺蝶屬Charaxes。根據此研究將本屬中文屬名修正為螯蛺蝶屬,本種中文俗名因符合其特徵而不變動。習性:一年多世代,冬季以蛹態休眠越冬。成蝶好出現於闊葉林周遭的林緣、林冠層、溪邊等明亮環境,飛翔快速敏捷,好吸食樹液、腐果、死屍、糞便等腐敗物。幼生期常利用的寄主植物之一是山黃麻,山黃麻是先驅植物,主要生長在陽性崩塌地或河邊荒地,因此溪谷裡時可見本種在濕地吸水。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蘭嶼也曾有紀錄。
雄雌分辨:雌、雄蝶斑紋相似,但雌蝶後翅兩尾突分開角度較大,雄蝶後翅背面黑褐色紋較發達。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僅雙尾蛺蝶與本種較為類似,但雙尾蛺蝶前翅背面基部黑色斑發達,本種則無或不明顯;雙尾蛺蝶翅腹前緣R5室內有黑斑,本種則無。
附記:本種由英國博物學家William Chapman Hewitson(1806-1878)於1864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中國浙江。本亞種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模式標本雌蝶3隻於1908年6月採集自Chip-Chip(今南投縣集集鎮),亞種名meghaduta來自印度神話,意思是雲之使者。此名可能與本種雄蝶好停棲在高處做領域佔有,且顏色較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