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赭弄蝶

Ochlodes bouddha yuchingkinus Murayama & Shimonoya, 1963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雪山黃斑弄蝶」,但本種不只產於山附近,而是分佈於臺灣本島中、北部之中海拔地區且此名亦容易混淆與黃斑弄蝶Potanthus之親屬關係。
    本屬蝶種翅背的顏色偏赭紅色,故稱本屬為赭弄蝶屬;由於種小名「bouddha為釋迦摩尼之意,因此命名為菩提赭弄蝶。

  2. 習性一年一世代,成蝶主要出現月份在6-8月。有訪花習性。

  3.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中高拔1000~2000公尺之山區,目前觀察到的棲地多在北部及中部。

  4. 雄雌分辨雄蝶前翅背面CuA1及CuA2室有灰褐色性標,CuA1室之白斑較狹長;雌蝶無性標、該處白斑略呈方形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外觀較相近的種類為臺灣赭弄蝶,但臺灣赭弄蝶前翅翅背中室的小白斑明顯較分開,本種此處的兩小白斑會連在一起。

  6. 主植物:禾本科玉山箭竹


  • 附記:本種由法國博物學家Paul Mabille(1835-1923)於1876年命名,模式產地未註明。本亞種由村山修一(Shu-Iti Murayama)與下野谷豐一(Toyokazu Shimonoya)於1963年命名,模式標本雄蝶1隻採集自雪山山區,標本由余清金(1926-2012)和陳維壽提供,亞種名即獻給余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