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點褐蜆蝶
Abisara burnii etymander (Fruhstorfer, 1908)
Abisara burnii etymander (Fruhstorfer, 1908)
命名由來:本屬在分類上所屬之亞科許多種類的翅紋與蜆殼上的花紋相似,故稱本亞科為蜆蝶亞科;本屬大部分種類翅色呈褐色,以此特徵稱本屬為褐蜆蝶屬;本種腹面有灰白色的條紋及斑點,因此命名為白點褐蜆蝶。
習性:一年多世代,冬季少見。好棲息在林床、林緣、溪流邊等陰暗處。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300~2500公尺之低、中海拔地區,以中南部為主,北部地區少見。
雄雌分辨:雄蝶前足跗節癒合特化,且前足會收縮至胸前,雌蝶則否。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無類似的種類。
寄主植物:報春花科的賽山椒。利用部位為葉片。
附記一:本種由英國昆蟲學家Lionel de Nicéville(1852-1901)於1895年命名,模式標本採集自緬甸。本亞種模式標本雄蝶1隻於1907年10月5日採集自Kanshirei(今關子嶺),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
附記二:褐蜆蝶屬已知約30種,分布於非洲區及東洋區,但Espeland et al.(2015)之親緣關係樹顯示褐蜆蝶屬為併系群,因此本屬種類須進一步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