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翅傘弄蝶

Burara jaina formosana(Fruhstorfer, 1911)

  1.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鑾褐弄蝶」,但此可能會與褐弄蝶屬Pelopidas的種類產生混淆
    本屬蝶種後翅翅脈顏色鮮明,形態像雨傘傘架,以此特徵稱為傘弄蝶屬本種翅面為橙紅色,因此命名為橙翅傘弄蝶

  2. 習性:一年多世代,冬季時幼蟲會於葉尖將葉片切開後對摺形成餃子狀越冬蟲巢,以不休眠之幼蟲越冬。成蝶飛行快速,偏好晨昏活動,好訪花,雄蝶常至濕地吸水。

  3.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海拔 1000公尺以下之低、中海拔地區。

  4. 雄雌分辨蝶前翅翅腹後緣之乳白色斑紋較雌蝶發達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無外觀近似種,但與長翅弄蝶幼蟲常棲息於同一植株上,本種以有遮蔭處的成熟葉為主,長翅弄蝶則偏好較明亮處之嫩葉

  6. 寄主植物:黃褥花科的猿尾藤,偏好遮蔭處的老熟葉。大幼蟲會將數片老葉連綴成蟲巢,除外出進食,其餘時間都待在蟲巢,且化蛹在蟲巢中。


  • 附記:本種模式標本雌雄一對採集自Darjeeling(今印度大吉嶺),英國昆蟲學家Frederic Moore(1830-1907)於1865年命名。本亞種模式標本採集自Kanshirei(今關子嶺)、Polisha(今南投縣埔里鎮)、Kosempo(高雄市甲仙區)等地,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11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