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翅褐弄蝶

Pelopidas agna(Moore, 【1866

  1. 命名由來:本屬蝶種翅底色呈褐色,以此特徵稱本屬為褐弄蝶屬;由於本種在褐弄蝶屬中前翅的長寬比例較狹長、翅型較尖,因此稱為尖翅褐弄蝶。

  2. 習性一年多世代,全年可見,但數量最繁多的季節在秋季。成蝶有訪花習性,偏好開闊明亮的環境,如溪流邊及水田、草地等開放空間。

  3. 分布: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中海拔山區,龜山島、綠島、澎湖、馬祖亦有分布。

  4. 雄雌分辨雄蝶於前翅翅背有CuA2室有灰色斜線性性標,雌蝶於該處則由兩黃白色斑點取代。

  5.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較類似的種類為褐弄蝶。但本種雄蝶性標較短,由前翅中室內2個小白斑的假想延伸線若能穿過性標,則為褐弄蝶雄蝶 ,不穿過則為本種雄蝶;而若該假想延伸接近CuA2室之白斑則為褐弄蝶雌蝶,較遠離則為本種雌蝶。

  6. 主植物:取食多種禾本科植物,包括兩耳草鴨姆草細毛鴨嘴草鋪地黍大黍五節芒象草等。


  • 附記本種模式標本採集自今印度英國昆蟲學家Frederic Moore(1830-1907)命名。

  • 附記二:在翅底色為褐色的弄蝶中,僅本屬蝶種於後翅腹面中室會有一個白色小斑點,此為與其他褐色系弄蝶辨識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