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北吃餃子、南吃湯圓的食物典故

Post date: Mar 5, 2017 11:05:22 AM

※什麼是「冬至」?

「冬至」是節氣的一個單位。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其中冬至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因為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以後,日光照射向北移動,白天會愈來愈長,黑夜變得愈來愈短。除了在氣候上作為寒暑交替的轉捩點外,冬至也因為容易被測定,所以常被用來作為推算曆法中節氣的依據。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陰曆的日期則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過陰曆的十一月。

※冬至的傳說--北方冬至吃餃子

何南南陽有個名醫叫做張仲景,醫術十分高明。不管是什麼樣的疑難雜症,只要經過張仲景的治療,都可以迅速痊癒。人們都尊稱他是個醫聖。

張仲景原本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後回到河南老家。還鄉的時候,正是酷寒的嚴冬。他走到白河岸邊,發覺河面都凍成了冰。來來往往為生計奔忙的鄉親們,穿著單薄的衣服,面黃肌廋,連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了,心中著實感到不忍。

等他一回到家,登門求醫的人接踵而至。全是鄉裡官宦富豪人家。張仲景從早忙到晚,可是心中仍記掛著那些凍傷耳朵的窮鄉親們。到了冬至那一天,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給弟子們,自己到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給窮人捨藥治療凍傷。藥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嬌耳湯」。

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等煮熟後,將羊肉及藥材撈起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再下鍋煮熟。來乞藥的人們,每人都給一大碗湯,兩雙嬌耳。大家吃了祛寒嬌耳湯後,只覺得渾身溫暖,兩耳發熱。張仲景一直捨藥到年三十,終於把鄉親們的耳朵全治好了。

張仲景捨「祛寒嬌耳湯」的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為了紀念他為人們治病的恩德,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嬌耳」斜音很像「餃兒」,也就是現在我們所吃的餃子。傳說吃了冬至餃子,包管耳朵不會凍傷。

※冬至的傳說—南方冬至吃湯圓(一)

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閩南的一個城裡來了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他們是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女兒。在天寒地凍的嚴冬裡,乞丐的妻子終於體力不支而一病不起。為了籌錢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兒賣給人家作奴婢。一想到要離開相依為命的老父親,女兒傷心得暈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的把女兒灌醒。老乞丐又討來了幾個糯米圓充飢。可是父女兩個互相推讓,誰也不肯先吃。老乞丐就對女兒說:「今日離別,就像這粒糯米圓分成兩半,咱們團圓的時候再吃圓子好嗎?」說完,兩人含淚吃完了圓子,就依依不捨的分手了。自父女兩人分手後,又過了三年,老乞丐卻毫無音訊。每年到了冬至,女兒就更加的思念父親。她想,也許父親現在仍窮困潦倒,不願見面,那該如何相認呢?她就想了個辦法,對主人說:「今天是冬至,家家都吃圓子,那門神也該敬敬他。」主人同意了。她就搓了兩個又大又圓的米圓粘在門環上,她想,這樣一來,父親回來,看到門環上的冬節圓,一定不會找錯門。誰知道,老乞丐還是沒有回來。第二年,女兒又把冬節圓在窗門、豬舍、牛舍、牛頭上,寄託對父親的思念。左鄰右舍取其團圓、吉利的含義,也照樣去做。這個習俗就這樣傳偏了閩南、潮汕一帶。

※冬至的傳說—南方冬至吃湯圓(二)

臺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這也有個相當有趣傳說:

從前有個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裡,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們只要將稻籽撒在田裡,就可以坐下來靜待收成了。因此這些莊稼人整天閒著沒事,就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裡天南地北的聊天。墨斗公被他們吵得無法靜下心來工作。於是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經他施過法的鋸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掫撒到農夫的田裡去。這些鋸木屑只要一灑到田裡,就會變成雜草。墨斗公的原意是要農夫們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天天下田鋤。不料這個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煩,就一口氣將整包鋸木屑都倒光了。於是,所有的田裡都長了茂密的雜草,稻子反而枯萎殆盡,急得 農夫們叫苦連天。墨斗公眼看著他的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來幫助農民耕田除草。為了使徒弟工作方便,墨斗公又設計了牛犁耙,碌碡等農具供牠使用。墨斗公的徒弟變成牛後,惰性依然不變。主人要牠耕田,牠就想出許多推託之辭:「我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說「你還不餵我吃東西,我怎麼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餵牠吃紅龜粿或湯圓等食物,否則牠就罷耕議。在天上的佛祖看到這頭牛如此的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釘了一顆釘子,使牠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如今每頭牛的下巴都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因為牠喜歡吃湯圓,人們就選擇冬至這天作為牠的生日。除了餵牠湯圓外,還在牛角、額頭上都粘上一顆「圓仔釘」。同時,為了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冬至這天一定讓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資料來源:上楓國小資訊網http://www.sfes.tcc.edu.tw/sftc011/winte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