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粉蝶
Delias pasithoe curasena Fruhstorfer, 1908
命名由來:過去常稱為「紅肩粉蝶」,但此名無法表現出本種科屬關係。
本屬蝶種在粉蝶科中屬於斑紋較鮮豔的類群,故稱本屬為豔粉蝶屬;本種是豔粉蝶屬的模式種,且在臺灣產艷粉蝶屬的蝶種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具有代表性,因此以屬的中文名稱命名。習性:一年多世代,成蝶飛行緩慢,好訪花。雄蝶有領域習性,常停棲在樹梢,見同種的雄蝶經過即起飛驅趕。雌蝶常將數十粒的黃色卵產在寄主植物的同一片成熟葉片上,並按照相同間距排列整齊,而幼蟲孵化後聚產於葉面,到化蛹前都喜歡群聚活動。
分布: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地區主要分布於臺灣本島丘陵地至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區。金門地區之族群為翅面白斑較鮮明的承名亞種ssp. pasithoe。
雄雌分辨:雄蝶後翅背面有明顯黃色斑紋,雌蝶於此處的黃斑顏色較淡;雄蝶翅膀底色偏黑,雌蝶為灰黑色。
外觀近似種:在臺灣地區沒有與本種型態相似的種類。
寄主植物:桑寄生科之大葉桑寄生、蓮華池桑寄生、木蘭桑寄生、忍冬葉桑寄生及恆春桑寄生等等,也會利用引進之藥用植物檀香科的檀香。
附記:本種由擁有「植物學之父」、「生物分類學之父」的尊稱的瑞典學者Carl Linnaeus(1707-1778) 於1767年命名,模式產地在中國廣東。本亞種模式標本雌雄一對於1907年9月25日和10月10日採集自Lake Candidus(今日月潭),由德國昆蟲學家Hans Fruhstorfer(1866-1922)於1908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