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兩件「勞改故事」》 全書推薦

-----------------------------------------------------------------------------------------------------------------------------------------------------------------------------------------------------

以不滅的記憶,護未來之亮光--

《有功也要勞改》和《勞改十七年》二 書 序 羅漪文

對許多人來說,發生於上世紀下半葉的「越南戰爭」只是一個遙遠的名詞,尤其是當時序流轉到廿一世紀,網路興起、氣候暖化、災疫頻傳,全球政經情勢進入新一輪的合縱連橫,忙碌的大眾能夠淡忘就盡量淡忘,最好別再提起事不關己的歷史。然而,越戰說遠其實未遠,受過那一場戰爭打擊的人仍然健在,即使已經年華老去,他們的記憶因為苦難的磨礪而越發明晰。

郭金燃先生的《有功也要勞改》和黎英傑先生的《勞改十七年》敘述1975年後的親身經歷,想要在光陰洪流中留下頑強的石柱,如果有一天,有人經過,看到柱子上的字跡,也許會為人類曾經的瘋狂作為,低回沉思,那怕是片刻也好。

郭金燃祖籍廣東南海,1950年生於越南西貢堤岸區,是移民越南的華人第二代,當時稱為「華僑」。「華僑」顧名可知為「僑居客鄉」之意,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民族主義興起,世界華人對於宗族、方言地域的認同轉變為對國家的認同,而「國家」對象繁多,越南華僑常在越南、中國、南越(République du Viêt Nam即越南共和國)和北越、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等複雜關係中擺盪拉扯,演繹出血淚交織的離散史。郭金燃年輕時,不想涉入南北越戰爭,為了躲避南越政府的徵兵,他放棄教職和未竟的大學修業,毅然偷渡香港,不幸半途遭到海軍攔截,被送至越南離島崑崙島服刑。沒多久,北越打敗了南越,國家易幟,「新政府」承諾無罪釋放所有受刑人,旋即食言,郭金燃和許許多多偷渡客、刑事犯等繼續坐牢,吃盡苦頭才重獲自由。郭金燃於1981年透過中華民國「仁德專案」飛抵台灣定居。

黎英傑則是越南京族人,原在南越政府情治單位任職,一如所有在亂世中的家族一樣,黎氏內部各有各的認同和想要效力的陣營,因此黎英傑的父親、親友等,多有替北方共產黨政權工作的背景。1975430日,由於妻子懷孕在身,且各種消息甚囂塵上,加上家族的因素,黎英傑並未當機立斷離開,選擇留下。不料,被接收後的南越不如想像中安全,黎英傑和其他南越政府軍、警、職員,均被發送「勞動改造」,黎英傑相對坎坷,一共監禁十七年,遲至越南「改革開放」以後,於1992年才被釋放出來。黎英傑在1993年移居美國印第安納州。

郭金燃和黎英傑所撰寫的回憶錄,提供了牢獄生活的許多重要細節,包括南越政權時期的志和監獄、橫跨南北越政權時期的崑崙島以及越南「統一」以後獨有的「改造寨」(Trại cải tạo)等。人一但被關押在監獄,注定得過著異於常態的生活,但因為法治疏漏、政治對立、仇恨傾軋和人員貪腐,坐牢者的必須承受遠遠超過比自己應得(但亂世之下,又有誰能夠決定誰罪有應得?)的非人待遇,暴力毆打、勞役苦工、糧食匱乏、醫藥短缺,甚至含冤喪命等,過於殘暴以至於但凡經歷過的人都會刻骨銘心、終生難忘。

大難不死,人情冷暖卻點滴在心頭,黎英傑先生赴美以後,將自己的遭遇以越南語寫成《勞改十七年》,郭金燃先生因緣際會之下,發現了黎著,格外感同身受,遂傾注心力翻譯為中文,並再接再厲完成《有功也要勞改》,以遙遙呼應。郭金燃和黎英傑兩位先生以驚人的毅力和樸實的文筆留下個人的見證,在正史之外留下更多元的聲音。

然則,人類的行為軌跡總是驚人相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冷戰對峙,在台灣有警備總部監獄和綠島,在中國大陸則有無數風起雲湧的清洗鬥爭,從東亞延續至東南亞,處處發生著各式各樣難以想像的人為浩劫,細讀《有功也要勞改》和《勞改十七年》二書,除了感受越南曾經一段難以言說的難堪、煎熬之餘,還會讓人恍忽懷疑,人之所以為人的明媚亮光,又該如何悉心維護?

郭金燃先生是我的長輩朋友,我們先後離開越南抵達台灣,不同的世代本來沒有交集,後來,我對於越南華人的前世今生漸漸產生興趣,也體認到每一位承受過時局蹂躪的長者,若都能留下口述歷史,將可以讓宏大敘述結構更加飽含細節、豐富立體。所以,當郭大哥讓我拜讀大著並寫序,我甚感榮焉。

20210719於台北


(羅漪文小姐係越南華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

【左上按鈕為作者之各「稿件名稱」;下列按鈕為本書前冊《有功也要勞改》之篇章。敬請用滑鼠輕按一下便可。】

【左上按鈕為作者之各「稿件名稱」;下列按鈕為本書後冊勞改十七年之篇章。敬請用滑鼠輕按一下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