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魏樹人先生對談太極研習(下)

與魏樹人先生對談太極研習(下)歐陽斌



2010年8月19日,北京昌平區北七家鎮魏家,魏樹人與歐陽斌、劉應文、郭真明再談研習太極真諦。


靈感在拳便豁然貫通


歐陽斌:上次您講到奧妙盡在時機中,您的意思是不是不要誤以為時機就是恰到好處?


魏樹人:時機與奧妙之間,是種種出現的各人的靈感,前提是必須掌握時機。時機是什麼?怎樣掌握?早了沒到,晚了它過去了。拳論有句“無過不及”就是指時機。時機比較不容易掌握,要在沉著、極靜的情況下才出現。時機出現就是奧妙,奧妙來自時機。記得好像是在春天或秋後天氣涼爽的時間,汪老師(汪永泉)突然提出這句話,他說:“到這個時候,你們功法裡頭掌握了時機,奧妙自然出現了,我就再不往下講了。”功法到這個時候再好,沒掌握時機,奧妙就出現不了。我就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時機就像炒菜掌握火候嗎?汪老師說:“對,你炒菜掌握火候,炒老了不好吃,炒嫩了還生。(把握時機才能)炒出好吃。”


“神視凌空點運行”,這是汪老師說的。你要射擊,要有靶子,必須射到最中間去。靶子出現在人身上起什麼作用呢?比方說人是紙糊的風箏,那三根提線在那靶子上拴著呢,只能這樣理解。一問星,星出現,靶子一現即無,這時候靶子沒有了,這是與它(靶子)相吸的,是練意的對拉拔長,也就是汪老師說的直肘撤身。一拔長,靶子沒了,風箏斷線了,三根提線不繃著,鬆弛了,那就是曲肘進身。


點運行就是一轉,點就是問星的星,手出去都有一個集中的星,這集中的星人家掌握在那裡。你去是分散去的,一集中你像風箏,他一蹬你就起來了,他不管你就飄起來,你被集中點牽著。咱們往往理解錯了,以為是在內,有什麼奧妙呈現呢?內外相合,再由內到外。對外講是在內,實際上反著說呢,是在外,確確實實是在外。


第二句話可以充分說明,這還有一個茫點。茫點與鵠(gǔ,箭靶的中心)心是不是一碼事呢?幾乎是一碼事。鵠心出現的時候,茫點一現即無。開始練拳的時候,相吸就是拔長,這是對拉,兩頭拉。為什麼兩頭拉?曲肘進身不是往一塊集中嗎?是陰陽相吸,是合。拔長是直肘撤身,是開。這是固定的開與合,單一的開,單一的合,沒做到開合相寓。太極拳術方面開合是關鍵,就是內外相合。甭管你剛柔相濟還是曲直相求,都是說的這個問題,也就是一個點一個面,一個內一個外,一個開一個合。也就是說,一個環中的點,它是在外的。假如說上下一條線,中間有一個點,這線動一點,微微動,你不知面有多大,只能是在外面。


太極拳最高境界叫入化境,入化境是毫無迷信色彩的,我去各地方都特別說明這點。汪老師說拳術練到什麼時候也沒有迷信,也沒有歪門邪道,就是拳術自然出現的時機奧妙。靈感,那時我不懂,社科院齊一他們說,在睡覺的床邊擱張紙和筆,在靈感突然出現的時候就記下來,不開燈也可,不然就忘掉了,我那時經常這樣做。靈感往往出現在凌晨的時間,這與太極的陰陽有關。好像昏昏沉沉,沒搞清正確的練法是什麼,一天沒得到正確的理解,必須得沉著,在剎時間,沉著或靜出現了,就會發現我怎麼總在這邊做,沒在那邊做,沒考慮陰面的,而都在正面上。靈感屬於時機,時機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往往是在凌晨稍微靜一點的時間出現。


靈感擱在拳上就是豁然貫通,練了這麼長日子,三五個月或一年沒解決的問題突然明白了。比如欠一個胯圈往下沉,在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時候,在腰圈出現了。它不是上揚的,像女同志穿的很短的裙子,就是腰氣圈。為什麼在人身上出現得較晚呢?剛出生的孩子,什麼都不知道,雙腿雙手都在動,後來模仿大人的動作,手的動作多了,腳的動作就逐漸少了。為什麼氣功強調嬰兒的胎息呢?可以不必去學,人生下來就是陰陽相合的。小孩模仿看得見的東西,兩胳膊形成肩圈,肩圈屬陽。太極拳練到肩圈動作多是第一步,叫作“跟頭棍”,就是上重下輕,上面尖的東西倒過來擱在那兒,左右搖晃,忽視了陰陽平衡,沒有到達胯,這是練拳的弊病。太極拳出現樁功,就是倒過來,把重的東西擱在下面,由一九到九一,仍達不到陰陽平衡。


人身上的中是胯,胯上頭是陽,陽最集中的地方在肩上,肩上肩下都屬陽。兩腿有再大的功夫,也不能讓腳一直朝上,必定是腳著地,馱著身形。拳論說必須手腳齊進,也就是陰陽齊動。所以說手到腳不到,打人瞎胡鬧;手到腳到,打人如拋草。這是進入第二步功夫。手腳齊進橫豎找,那還是有意的,還未上升到無意出真意,還差一大步。你有胯了,才能陰陽平衡,兩腿虛實分明。


氣是下去了就有上的,下去的屬按的內氣,上來的屬掤的內氣,這才理解什麼叫掤變按,什麼叫按變掤。一個方面陰面的過了頭頂,再走,下來了,就是按了;另一方面是到了腳底,過了垂直線底端,再往上走就是掤。掤按必須相合。一按腳底掤起來的東西就是你追求的東西,是陰面的內功。你追求陽面的東西,還是形體鍛煉,這就不乏氣力,氣力不是太極拳養生的東西。


真功夫要看後人的理解


歐陽斌:太極拳門派很多,每派各有特點,您為什麼選擇老六路,這是一個什麼機緣?


魏樹人:門派我們不講多了。每個弟子練拳都有他的偏愛,偏愛就孕育門派。汪老師受楊家的影響,是沒有門派。這問題上我們吃過閉門羹。


我練了28年,沒見過這東西。刀、槍、劍、戟等等,這些太極拳的東西。楊氏、陳氏我都練過,吳氏、孫氏我沒練過,但我理解。我把練了28年的東西全廢了。別人說我在京城有很多追隨者,齊一、王平凡、孫耕夫都是社科院的,“文革”期間沒事做,和我練拳,認為我的太極拳在那時候還講出了些太極拳的東西。後來社科院請汪老師去教拳,他們接受不了這些東西,才請我去,我是不去。我覺得太極拳恐怕沒什麼真東西了,只不過如此了。別人說你還追求什麼,還想成仙啦。我說成仙成不了,凡胎啊。後來一次、兩次、三次都不去,我本身不樂意去。我走遍京城,如楊禹庭等我都見過。我認為楊禹庭是有內功的。後來,我到汪老師那裡一看,大不一樣。我一進門就挨批評,因為我練拳不主張用力,用一手法,不需要反關節,不較力,用一種巧勁,就是槓桿作用。我去了,他們叫我跟老師試一試。我一扶住汪老師,他就批評我:“你幹嗎使那麼大勁呢,你不是找著挨打嗎?”


你用力扶住他,人家手已騰出來了,隨便在你身上走,隨時可以拋出去。我當時還自以為是,還是退了兩三步。他不是用力打,是那種又要又不要,模棱兩可之間,又開又合,他叫一梭拉(口語)。就是現在說的一開合,開中有合,開也打人,合也打人。所以太極拳陰面也發人,陽面也發人。現在外面太極拳交流都是形體打人。太極拳真功夫要看後人的理解了,有的人是可以理解的,我相信太極拳是不會被埋沒的。


第二天我又去了,我從零開始,從布衣開始。其中有一個叫孫德明的人認識我,他比我早去十幾年,我叫他不要在老師面前提我學過拳。我重新研究汪老師的東西,發現確實不一樣。那麼汪老師說的就是真的嗎?當時,社科院成立研究小組,其中有我,齊一掌握老師說的是什麼。汪老師是只許看,不准到外面說。齊一要我拿一小紙、鉛筆悄悄記,不小心讓汪老師看見了。他不稱我學生,稱魏同志。他說:“魏同志,記什麼呢?”我啞口無言,怕被轟出去,此後只是聽、看、學。


歐陽斌:您那錄像是比較規範的版本吧?


魏樹人:沒錄像前,齊一老是讓我在汪老師面前練拳,上午練一、二、三路,下午練四、五、六路,我也不斷挨批評。我那野馬分鬃式子下得特別低,汪老師說,幹嗎下那麼低,不要那麼低。我腳蹬得挺高,蹬到胸口差不離。蹬腳不能提腳過高,就蹬在胯圈。你蹬那麼高,別人就托著你的腳,看你能站多久,你還能像泰拳翻過來給我一腳?人家粘著你的腳,你想抬也抬不起來。


老六路的攬雀尾裡面有掤、捋、擠、按(演示攬雀尾)。沒東西掤什麼呢?應該是有內氣的,從底下透過來,兩手受內氣的影響起來,內氣上來必然下去,一吞吐。太極拳裡寫的掤、捋、擠、按,這可不是白寫的,我親耳聽汪老師說,楊氏太極拳以掤為捋,當時我不理解。說明楊家的太極拳是遵照拳論來的。


拳論第一個字是掤,第二個字是捋,第三個字是擠,第四個字是按。掤是從下往上,起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這裡有掤起的東西,後面的東西就是按。掤起來,有一點“偎鍋底”,它不叫含胸拔背,有含胸拔背不就是捋。捋往後,擠十字橫線兩邊往前。掤過了中心就是按,按過了中心就是掤,就是掤變按。第一式攬雀尾裡就有掤、捋、擠、按,這是汪老師練出來的,但沒說出來。


歐陽斌:錄像是經過汪老師反复看過的標準版吧?


魏樹人:我的錄像汪老師沒看過,第一本書裡的照片是汪老師看過的。照片是在出版社的錄影棚照的,照了32卷,每卷36張,又補照了兩三回。汪老師看了後說,就按魏同志的照片吧。汪老師一再說明,不是他要這樣練,是楊健侯(1839—1917,楊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傳下來的。我說你的功夫這麼好,是不是可以改成汪氏太極拳呢?汪老師說,這是楊家的東西,是師爺的東西,沒有我一點東西,我怎麼學就怎麼教你們,我幹嗎要改成汪氏太極拳呢?


這拳肯定是楊健侯傳下來的,楊澄甫(1883—1936,楊健侯季子,楊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會不會,他也偶爾露出來了。在歐美同學會上,汪老師送他的時候,楊澄甫說不要打人家身體的體形,這是五根柱子(四肢、軀幹),要往空處打,空處能打能空。老六路的練法有很多不同,如肘底錘強調三角步;像白鶴亮翅的四隅隱於亮翅中,逆螺旋走肘。


今年劉金印出了一本書,他說寫了3年,只寫汪老師的語錄。汪老師說:“我要是不說,以後沒人知道這東西。”早期弟子朱懷元、張孝達等,為什麼不教他們?汪老師到晚年還是把東西說出來了。


海底針實際是平側勁,使這個側催頭前的平,就是平側側平,平側平。再說打虎式,哪來的虎?汪老師練打虎式唯一特殊的地方是這上面有一個鸼(zhōu,一種短尾青黑色的鳥)勁,起初我們理解是人上車,我扶你一把把你鸼上去。這個鸼是大鳥,你把它抱起在懷裡,大鳥飛了,連帶把人催出去了。


劉應文:我要多跟您學。


魏樹人:你要好好研究研究,到你這地步,基本懂得形體與內功兩方面的優越性。太極拳不是形體為主,是內氣。你的力量拿出一小部分,別人就吃不消,就是缺讓人心服口服的內功,你得拿出三四成內功。太極拳不是較力,是發揮內功。你好好琢磨琢磨什麼叫作走弓弦,什麼叫作走弓背。不外是曲直相求,避實擊虛。汪老師比別人高就高在14年跟少侯(楊少侯,楊健侯長子,楊氏太極拳第三代代表人物)學劍手分離,劍手分離就是掌握時機,所謂不靜不見動之奇。


今天,我可以提醒你一下,一般人垂直線的五點是垂直的,比較高一點可以“偎鍋底”,垂直線是弧形;再高一層的人,垂直線的某一部分可生弧形,有四處可以生弧形,鐘口頂點與上死點、上死點與中心點、中心點與下死點、下死點與下錘點之間都可生弧形。我不管你什麼地方有弧度,也不管你有沒有弧度,你是直的我也一概認為你有弧。因為你一動他,他就要躲,小力一扶,他就要以凹面對你。你得看身形有鼓出的意思,這就是時機,書上叫打頂點。


也不像有的人解釋的那樣,楊家也承認了,說沒有凌空勁,但楊家有個打空點。對方凹下去,我視為鼓出,我把鼓出的打直,我要你的直,打所謂的垂直線上,一打他凹了,或是跟著你往外了。現在不是凹著,我看你胸前平著凸出來了,有多大,大約有3寸,10公分,把這個點打回去,這叫打空點,這就是所謂的時機。往往是堵住別人的手,你的手也騰不出來,必須是遞肘騰手。打空點是我的內氣打你的頂點,我的內與你的內交手,我的內掌握了你的內,我的空對你的空,首先你自己要練空。


功夫無息法自修


郭真明:請問唯有中心是實點,這實點與勁源或者九曲珠的第五點有什麼關係嗎?


魏樹人:那是單說明亂環訣的用法,明白亂環訣就是高招了。雙環一套十字生,我們不說楊澄甫說的那個,就說汪老師寫的,他是聽楊健侯說的,從練劍可以說明,汪老師曾說:“我的劍不要別人拿,到時候都要給別人呢,我的功夫還沒練到那分上。”汪老師是實事求是的。汪老師的體會就是楊健侯的。我曾對他說過,楊家的東西要失傳了,你曾親口問過楊振鐸(楊澄甫三子),他說他4歲時父親死了,他是跟崔師兄學的。楊振鐸懂也只是楊澄甫的東西,4歲的時候見不到楊健侯,差遠著呢。


雙環一套十字生,最初就是平圈、立圈,也就是單鞭的平圈立圈發,平圈立圈在哪兒?都沒有都是意,你沒有這意氣,再有功夫都不成。十字四端皆弧形,從這頭看也好,那頭看也好,都是弧形的四個頭,這個頭就是掤變按,這個頭就是按變掤,這個頭稍歪就是挒,這個頭稍歪就是採(邊說邊做挒、采的動作)。


唯有中心是實點,這句話非常重要。那弧形點打不得,打這邊那邊出去了,這邊是採,那邊就是挒,這邊是擠那邊就是捋。你不能打,你打上邊是按,下邊就是掤,下邊根沒了,腳底待不住。所以唯有當中是實點,特別的一句話告訴你,實點不能打。還要圍繞點邊行,說明在外,不在點當中,一切在外邊打。十字交點一錯位,現在說上下錯位,我變掤一錯位,你在實點上,你不就受捋、擠勁嗎?左右一錯位,你這邊進來,那邊就出去了。


十字當中是實點,這個點就是集中勁,集中勁也是挨打的勁,也說明了拳論上的點運行一現即無。圍繞點邊行就是避實擊虛,不走弓弦,要走弓背,要養成只有弓背沒有弓弦的習慣。點邊行,不能打這直線,這四維都可以通,這是實點,避這實不就就這虛了。


過去了後,你要這最終的落點,落點一遇空,沒有了,對方遇空就會六神無主,因為本來是頂著的,突然你把頂著的東西撤了,他不是前挺就是後仰,就出去了。誰都不願意站在高牆上掉下去,就往後仰退到後邊去了。不要單純想拳論遇高則仰等四句話。楊家高就高在這裡。少侯、班侯有點脾氣,打人時容易把人打在地上滾,楊健侯要求必須從身前彈跳出去。


歐陽斌:看了您與我們揉手,很佩服,您練到這地步,還有什麼遺憾嗎?假如您退到我們這個年齡練拳,有什麼要告誡的嗎?


魏樹人:不要盡在聽,為了學而學,等於是別人拿勺子餵你粥,你自己不會拿勺子。指出的問題你做到沒有?如時機怎麼掌握,必須沉著,你不從這方面出發,一味大力小力,反關節,都是投機手法。


在拳術、揉手上不可偏一,不可以說我不揉手或不練拳。如走擠,誰走啊,他在領著呢。單一的力氣,力是形,你缺少意領形。楊家說過,你扶著桿子頭可以練桿子。玉女穿梭四桿子在最近出的書里特別說明了,回去好好研究。


咱們說第一桿子。楊家說八槍,丟了一槍沒教,我教你也不學,你都把形體的學去了,內功一點也不學,連聽都不聽呢。我到汪老師那不到6年,老師去了23年,不研究老師的東西能到這地步嗎?你得脫離一段時間,有拐杖你扶拐杖。所以我說功夫無息法自修。


拳術怎樣練才對呢?概要說要意領氣催。你領我就去,是形跟意齊進,你還是有意。什麼叫無意?你那裡領了,不去,是真領還是假領啊,對,領了,沉著,你要真正把我領了去,我的形不走自走,就是手出足移己不知。


你得如琢如磨,如邁步如貓行,在摟膝拗步,領著膝提起來,手往前指,集中勁碰到地上散了,再影響到我。身形起來了,下去的時候,踩著地氣,邁步如貓行才有周身俱輕靈。上不練肩圈,下練樁功,站在那推也推不動,養生是不成的,技擊奧妙是不成的。


——文史博览·文史2017年6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