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內派太極拳

致楊式府內派太極拳傳人 雍陽人

以前對府內派太極拳只是听說而已,經netvil與後來者二位先生的介紹現在 明白了許多。原來筆者推斷的也有錯處,將富周一系說成了楊班侯一系,而府內派的源流則是楊祿禪——富周——富英——肖公卓 --- ---一系。愚以為這是可信的。從府內派所傳的十套拳法來看,李派也有相似內容。而且李派所繼承的內容更多,李瑞東先生在光緒六年開始從學于王蘭亭,蘭亭名永泰、號蘭亭。身高體壯,原來習練“十二連拳周岳圖”,屬心意拳一系。曾經隨直隸總督官秀翁任職保定時,也就是清同治七年,有他的同學富仲權(此人是否為富周?值得研究。)到保定和他見面,富仲權是位軍官,也好武術。兩位同學說起了拳勇之道,富仲權對王蘭亭再次(此前富仲權曾在同治乙丑年三月和王蘭亭說起過一次)說起了太極拳的妙處,王蘭亭羨慕不已。就在這一年,王蘭亭調任京都,在端王府任“管事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總管”,為從三品官職。這時,王蘭亭就到“東都門”(疑為東直門)拜楊祿禪先生為師,“從學七載”,得太極拳真傳。這是王蘭亭先生寫于同治十三年的一篇序言中所記載的其本人學太極拳的經過。李瑞東先生在一篇序言中也記載了楊祿禪逝世于光緒初年。王蘭亭從同治七年到同治十三年正好是虛年七年。王蘭亭由于年長于楊班侯、健侯等,盡管王蘭亭入門時間晚,所以他們都稱王蘭亭為大師兄,另外也可能是王蘭亭官職高,故而大家尊重的緣故。關于楊祿禪、楊班侯父子進端王府教拳的事,筆者以為應該是王蘭亭所引薦的才更合乎情理。楊祿禪之所以能將太極拳真諦盡傳于王蘭亭,其原因是,一因為楊祿禪看王蘭亭人品好,為人忠厚,二是因為王蘭亭把楊祿禪父子引薦到端王府教拳,(王蘭亭才有這個能力)楊祿禪對王蘭亭懷有感激之情。

根據李瑞東先生寫于光緒七年七月三日的一篇序言記載,光緒六年四月廿八日,“忽有新津王蘭亭因奉差由都赴坨,從武經過,順便到寒舍相顧,晚間閑話,偶爾談及拳勇,一時投其所好--- ---”,李瑞東先生與王蘭亭在李家的武書房內試手,結果李瑞東先生“三戰皆北”,負于王蘭亭手下。但是卻當場與王蘭亭結拜為師兄弟,從此李瑞東先生隨王蘭亭進京,經王蘭亭引薦,內務府核準,李瑞東先生進端王府當了莊園處的“田畝總頭”,為從五品官員。由于莊園處的業務是季節性的,所以平時有很多時間學習太極拳術。再加上李瑞東 先生十分刻苦,天資聰穎,在光緒九年,王蘭亭將所有“口訣心法”、“各派太極拳譜、及宗派譜系一並”傳之于李瑞東先生。李瑞東後來苦練數載,終于練成了一身出眾的太極拳功夫。關于王蘭亭向李瑞東傳授心法口訣及各派太極拳譜、宗譜一事,有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九年所寫的一篇題為《太極拳之源起》可以佐證,此文長達兩千余字。詳細地記載了其師兄王蘭亭及李瑞東先生自己得訣得譜的經過。後來王蘭亭先生進山遁入空門,臨行前給李瑞東先生留下了《進山圖》一張。相約若干年後在山中相見。王蘭亭走後,李瑞東先生仍然留在端王府內,後來,李瑞東先生要進山和師兄相會,但是那張《進山圖》因遭鼠嚙,無法辨識,所以李瑞東並未能踐約。王蘭亭走後,李瑞東在端王府內任教。外界風傳楊祿禪教端王載漪習太極拳一事,其實是個錯誤。楊祿禪父子進端王府時,端王才 12歲,根本不可能隨習太極拳,端王學太極拳是從王蘭亭和李瑞東二位先生學得太極拳,這是李派前輩傳人所雲,在時間上更為合乎邏輯。端王先從王蘭亭學武術,後來又拜李瑞東為師,李瑞東先生三子李季英當年還珍藏過,端王載漪給李瑞東先生的拜師貼呢,李季英的弟子張萬生親眼見過 。過去對于外界的風傳和唐豪等人的考證,李派傳人從來未予理睬。以至于以訛傳訛,造成了影響,許多假的東西被當作歷史。到 1894年,李瑞東先生進宮作了宮廷侍衛兼教師,後來有江南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時年108歲,專訪李瑞東先生。甘淡然收先生為徒,將南派太極拳108勢等套路以及絕技釣蟾功傳給了李瑞東先生,釣蟾功是一種能直接運用于實戰中的氣功功法,也稱“天罡大法”,李瑞東先生後來將各派融匯貫通,創李派太極拳,其套路為天盤拳36勢,地盤拳72路(即太極八法奇門拳),人盤拳108勢(即太極五 行捶)。另外還有器械套路若干。其余拳法套路全部是繼承下來的傳統套路,有拳譜資料可以證明各種套路所屬的流派。李派有很多繼承下來的傳統套路都是單勢套路,象八大手、老三推、十三硬架等,我認為這也是楊式老拳。 我對太極拳的歷史很感興趣,多年來也曾經發表文章進行探討。我很願意和府內派傳人進行交流,以便進一步探討研究太極拳的歷史。請把電子郵件地址告訴我,因有些資料我不願在網上公開。有一些人十分武斷,跋扈之極,又十分無知,未進行考證研究就敢下結論。和他們無法探討交流,弄得不好還惹氣生,實在是空費精力,最好是敬而遠之。府內派太極拳的內容既然李派也有,那就可以肯定不是肖公卓所創,否則與邏輯不合,府內派傳人與李派傳人並無來往,更無傳承關系。如果單純就名氣來說,李瑞東和李派太極拳遠比富英和府內派高,流傳也比府內派廣,影響也大得多。肖公卓如果從李派所學,那他沒有任何理由隱瞞,李派也沒有任何理由不予承認。兩個流派的親緣關系是由一個來源所決定的,那就是共同發源于楊祿禪所傳的楊家老拳,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王蘭亭寫于同治十三年正月的那篇序言所記載的,王蘭亭的同窗好友富仲權很可能就是府內派所說的富周先生,過去的人都有名、字、號,仲權不是其名,那麼就應該是字或者號,這一點還需要府內派來進一步證實。王蘭亭正是由于富仲權的引薦,才到“東都門”拜在楊祿禪先生門下的,這一點由《王序》的文字記載可證。

綜上所述,府內派太極拳正是楊家原傳的原汁原味的太極拳無疑,絕非後人所創。

希望府內派傳人能將此一系列太極拳發揚光大,勿使失傳。本人也期待著與你們進行拳譜資料的交流,以便能真正將太極拳的源流搞清楚。

楊式太極拳府內派不是肖公卓所創 雍陽人

看了netvil先生的介紹,筆者以為楊式太極拳“府內派”所傳的內容好象不是什麼肖公卓所創編的,理應為楊祿禪、楊班侯父子在北京所傳的內容才對。筆者之所以如此說,當然是有著充分的依據的。從先生所介紹的內容來看,竟然和李瑞東先生所傳的李派太極拳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象“五捶”,李派有“太極五行捶”,另外“大架”、“老架”、長拳、十三總勢、小九天、後天法這些內容李派拳譜都有記載,部分內容李派傳人也擅長。尤其是“十三總勢”,李派也稱“太極十三丹”,在當今李派也屬于秘傳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以十三種動物命名的,確切地說,十三丹既是動功又是拳法。這十三種動物簡稱“四禽六獸龍、蛇、蟾”,四禽為︰“鵲”、“鶴”、“雞”、“鳳”,六獸為︰“猴”、“獅”、“熊”、“虎”、“馬”、“貓 ”,外加龍、蛇、蟾是也。其歌訣雲︰“長蛇串珠扭腰功,曲伸開合身體輕。尾能護頭頭顧尾,柔軟功夫第一宗。靈鵲起尾頭相連,梅花枝上喜又歡--- ---(略)”如果netvi先生有拳譜的話,請核對一下看看是否一樣?我以為一定會相同的。歷史上確實沒有府內派之說,那麼為什麼會出來一個府內派呢?筆者以為,那是因為當年楊澄甫先生創編了後來“廣為流傳的楊式太極拳”,而未將楊祿禪原來所傳的真東西向社會普及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楊澄甫根本就沒有將這些內容繼承下來)。而另一方面,楊班侯的一系傳人則繼承了下來,為了保證原汁原味兒,取了這樣一個名字“府內派”!大概意思是指楊祿禪父子在端王府時所傳的楊式太極拳法!這應該就是歷史的真相!!!若要不信,就請將

此“十三丹歌訣”的開頭幾句核對一下,我敢肯定沒什麼大的出入!

李派所傳的內容,要比這多多了!李派還有“太極十二形”、“六十四式老架太極拳”、“太極十三硬架”、八勢(八大手)、五步(進、退、顧、盼、定)、“老三推”、“太極離粘隨群戰八大趟子”、“太極八掌”、“七十二路太極奇門拳”、“三十七式太極拳”等等;此外還有各種功法,比如︰(輔助功法類)十二揉球法、操繩法(即抖綆繩)、“八卦九宮樁”(即用九束捆扎成直徑約八寸的軟藤按照八卦九宮方位栽于地面,練習者在其中穿行擠靠 ,主要是借助于彈性來練習沾粘連隨)等等;還有內功類︰“太極十三樁”、“太極吊蟾功”、“九轉還丹功”、“築基功”、“聖胎培育還元功”等多種。

器械方面我只舉三種︰一是刀法,李派所傳是“太極白虎十三刀”,二是劍法︰李派的劍法是李瑞東先生所創,稱“太極清豐劍”六十四式,槍法是︰“太極十三槍”也稱“子龍十三槍”。李派還有用筷子作武器的方法稱“太極箸”。

筆者以為所謂的府內派也就是楊班侯一系所繼承的,原汁原味的楊家老式太極拳!!!非常珍貴的!前面兩位先生所說的,是因不知內情而失于武斷楊澄甫先生所創的“楊式太極拳”根本就無法相提並論!老式太極拳十分注重技擊實戰的,並不是象有些人說的那樣“太極拳不是實戰拳種”,太極拳的歷史讓唐豪與顧留馨攪得亂七八糟,掩蓋了歷史真相多年。李派拳譜記載,楊錄禪當年所得不僅是陳家溝一派的太極拳,而是有幾派的太極拳。也就是說“小九天”、“後天法”、“三十七式太極拳”等也是楊祿禪當年所傳的內容。要不李派和府內派怎麼會有這些內容?假如有機會對照一下兩派的拳譜,一定會明白很多。

富英在家中行二,人稱富二爺,與陳微明時有過從,並向陳講述其習拳經歷。這是民初時的事,當時富二爺就已經 40余年不練拳了。因此肖功卓從富英處得府內派之說難以成立。肖功卓是1892年生人,完全有可能接觸過李瑞東的傳人如陳繼先、李季英等。因此肖功卓結合其通背、八卦,完全有可能創編出他的太極拳。肖功卓在世時,從未提過什麼府內派。其三傳時,才有府內派之說。況且李派傳人武淑清長期在保定普及太極五行捶,因此客觀上也為所謂的“府內派”太極拳的創編提供了參考。其實,浪濤東去先生談的很有道理。當年肖 功卓先生本身一代名家,其功夫遠在綴拳 40余年的富英先生之上。肖氏武藝之全面、精到,即使與李瑞東先生比也毫不遜色。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畫蛇添足去杜撰什麼府內派,就稱以肖派太極拳也未嘗不可。若強稱什麼府內派,專業學者一番考證下來,難免落個偽拳之譏。本來是挺好的東西,何苦要自找這番不待見呢?

關于府內派的稱謂,我也以為不太妥當。但是,他們的東西絕非李派所傳,這是其一,因李派傳人過去很保守的,比如象“太極十三丹”這樣的內容,連入室弟子都未必一定能學到,何況外人乎?武淑清老師在門中屬于李派第三代傳人,筆者稱她師姑。關系很好的。武老師根本就不會十三丹和上述內容,這一點筆者很清楚。其二是,上述內容也絕非肖公卓所創,因李派早就有上述內容。其三,肖公卓的功夫如何,與李瑞東先生沒有可比性,硬要相比的話似有“關公戰秦瓊之嫌”。考證歷史要真有考證才行,不能靠揣測估計,可以推理,但要遵循邏輯思維的定理。既然府內派傳人從來也沒承認過是從李派學過拳,而且李派也沒承認向他們傳過上述內容,那麼絕不可以無中生有地得出您的結論來。李派很保守的,一般來說象“太極五行捶”傳得稍多些,而十三丹絕不向外人傳授,不信您就去找李派傳人打听一下。筆者以為,所謂府內派,稱謂雖然不妥,但確實是楊家老拳這一點也不會錯。對照一下李派和府內派的拳譜,可以搞清好多事的。關于肖公卓創拳,此為臆說,根本就不能成立,也不符合邏輯。至于專業學者他們也要遵重客觀歷史,也要講道理。也不能靠主觀臆斷來考證歷史。李派第四代傳人張紹堂先生曾經和府內派的傳人接觸過,張先生說,府內派那個傳人把李派也稱作府內派,當時就遭到了張紹堂的反對。張紹堂對他說︰“李派就是李派,我們從來就不叫府內派。”據張先生說,府內派之所以如此稱呼本派,就是根據當年楊祿禪、楊班侯父子在端王府教拳時所傳授的就是這些內容。因李瑞東先生也是在端王府學的太極,另外李派也繼承了這些內容,他們就把李派也稱作是府內派。但李派卻反對這麼稱呼。

我認為府內派稱呼固然不妥,但確實是楊家老拳,比現在的“楊式太極拳”要好,楊祿禪、楊班侯的功夫、造詣都比楊澄甫高得多。楊家老拳的實戰效能很好,也更注重實戰和技擊能力的培養。府內派的內容其實是楊班侯一系所傳,這一點是完全可以考證的。

雍陽人

2001 年 5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