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對八卦掌的一種解釋

易經對八卦掌的一種解釋 摘自吳岳的<<九宮八掌連環掌一書>>

乾三連;卦象為三個陽天重疊,乃純陽之象、易經有 : 乾為天,在人喻頭為乾 , 八卦掌要求頭部要正要直,不可歪斜 , 不可低頭,不可仰視 , 頭部不正,必至周身無力,以至運動不靈活。易經有天行健,喻君於自強不息。籍此要求,不論是練拳,還是技擊,頭部始終要處於主導地位地須要把精神提起來、只有把精神提起來,才能使百體聽命,隨時處於臨戰狀態;要全神貫注,不但要求外部手、眼、身、法、步的協調統一,還要求內在的心、神、意念的充足 , 如稍有懈怠,即有一擊即潰的危險。故此拳譜上有;用時最要是精神,精神煥發耳目真。此喻頭之作用,如天之在上,乃永久不可變之真理.

坤六斷:坤卦為三個重疊陰天組成,即六個短畫,故此叫作坤六斷.至柔、至順,乃純陰之到與乾卦之純陽為相輔相成,無陰不可成陽,無陽陰從何來,易道陰陽,二者缺一不可.掌之一來一往,一開一合,步之一進一退,氣之一升一降,一呼一吸,法之剛柔,用之動靜、虛實、吞吐、沈浮,無一非乾坤之道 , 無論做何動作,起意在頭、在手,輔助在身、在腰,正所謂身之本在於足,手之根在於腰。坤卦喻人之腰、胯、膝六點.要練至極柔、極順,方可能承上啟下,連接身體的上下部協調而統一,動於下,發於上、無論身體何方受力,身形處于何種不利的形勢下,均能有很好的調整能力、如同一圓球,無論何方受力,皆能不僵不滯,圓轉自如,永處於不倒之地、至此地步,自可防已有餘而生出制人的力。

離中虛;離為火,火焰外部光明,內部空虛。比喻八卦掌要求胸部涵空.不可著力,因空則靈,靈則富於變化血為技擊化手變招的關鍵。因胸不能空,背不能緊,肩不能松,必至兩臂運轉不能靈活。另就內功上講此是氣沈丹田的關鍵。

坎中滿 : 坎為水,水性趨下有中滿之象。習武之人須持滿的道理,精氣神乃人之三寶要自珍自攝、酒、色、財物是身外之物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 氣、惱、憂、思皆使精氣虛耗 , 要節之慎之。習武之人要知練與養的關系,只知練功,不知養身,猶如水中月鏡中花,難享健康長壽之道、坎中滿在八卦掌要求氣沈丹田,丹田氣滿,日久腰腎必固,這是一身的中節所在。拳諺說:中節沒有一身空、腰腎乃是奇經八脈帶脈之所在,只有帶脈通,才是一身力量源泉的發祥地。

兌上缺:記卦陰天在上,兩短畫中有一缺口,故稱兌上缺。八卦堂以此喻人的兩肩,觀此卦形有外柔內剛之象。故八卦掌要求兩肩要練至極其松活,只有這樣腰身之力才能通過脊背兩肩,傳達於大小臂發揮出來。肩為上三節的根節,只有肩關節靈活,才能適應上肢屈伸往來.各種動作的變化 , 有了松與活還不夠,如果肩節無力 , 易為人所制 , 因此還要求肩節富於彈性力、即柔中有剛。外柔內剛,或柔而後剛、在必要時、才能完成肩關節的技擊動作,如肩打肩靠等、另外肘關節在技擊當中的發揮。全依賴肩關節動作的配合。如肩關節沒有外柔內剛的功力.肘關節的種種變化動作、將無法發揮出來。

艮覆碗 : 艮卦的形態,很象一隻倒扣著的碗,下部空虛,背部堅實。有人形容八卦掌的特點是。龜背、龍身、鷹翻、猴相、這個龜背的形象,與靈卦之象十分相似。八卦掌要求緊背;就是艮卦之象、背要緊,胸要空,二者相對,成相輔相成之義。前要虛而後要實,前虛者,變招化手之必須;後實者為提氣通力之必要。另外,艮為山,山乃靜止不動之物.故易經有;艮,上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八卦掌以此喻人的運動,練拳,技擊。當動則動、當翻師。當急則急.當遲則遲、一味強調快不好,應該是快中有慢 , 一味強調慢也不對,應該是遲中有急 , 八卦掌兩足行走,上身不動;此動中有靜,動中求靜之意、至其運用,伺機待發,乃靜中求動,靜而後動的意思。

震仰盂 : 震卦的形象,形似口朝上的缽盂。震卦一陽爻在下,有震動上升之象。練習八卦學要求溜臀提肛(溜臀與收臀不同),如此才能使下沈丹田的氣,下海底經會陰穴、撞過肛門沿尾閭上升,正合震卦一陽上升之象 , 故此拳惜當中有氣人丹田縮穀道(即肛門).直拔顛頂用精神。此為氣功小周天必經之路,不可不講。

巽下斷;巽卦一陰爻在下,為兩個短畫,象一個長畫中間斷開,故稱巽下斷、巽為風,風有吹動之象 , 風有無孔不入之象,故巽為順、此喻八卦掌兩足的行走,要進退自如,如風的吹動,輕快而流暢 , 見機而作 , 當進則進,當走則走,收放自如,絲毫無呆滯之象.所以拳譜當中有混元一氣走無涯、八卦真理是吾家。

以上是用易經對八卦掌的一種解釋,易經的象形取義。是極具靈活的,不可機械的理解、正所謂: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