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真義解

大成拳真義解(上)高 臣

現筆者就目前大成拳教與學中的一些問題以問答形式闡發一下本人的觀點。

1、您在《意拳大成》教學中所傳之“筋骨訓練”與當前很多人傳播的大成拳或意拳差異較大,不知原因何在?

答︰“筋骨訓練”是大成拳的核心內容,現在已少有人談及,究其原因,是薌翁一生對拳學的體悟也存在著層次的漸進,其後期已達顛峰狀態,故對入門築基之法闡述較少,但這並不等于入門築基不重要,“筋骨訓練”即為入門之不二法門。薌齋先生入門之形意拳法即為筋骨抻拔,趙道新、張恩彤等前輩亦由此入手,故薌翁、趙、張等前輩均為筋骨抖顫,形動意隨的重效爆發。一踫即出,一擊即潰,此為薌翁早期自世及傳授的重要內容,這一點筆者從向天津的幾位前輩請教中得到證實(因薌齋先生二十年代中期傳藝的弟子基本是形意八卦名家張佔魁的傳人,因張老先生贊佩薌翁之技藝,故薦門下十余人從學薌翁深造)。二十年代末期,薌翁赴上海、杭州一帶傳播拳法,此時期如韓樵、尤彭熙、張長信、高振東等從學薌翁,接受的也是“筋骨訓練”,故這些前輩留下的拳式及拳論皆為有力之證據。1935年薌翁攜部分得意弟子回深縣集訓,也是注重筋骨之強壯。後薌齋先生定居北京,所傳內容漸已有所變化,但基本未脫離筋骨之法,只不過練法上有些淡化,這或許是因為此一時期納入門下者決不會是泛泛的初學之輩,因而沒有必要再從筋骨入手。這樣一來,就使薌翁早期傳人對筋骨重視程度要強于後期傳人,而不少後期傳人雖有筋骨之力卻未必詳盡筋骨之用意,無形中就出現了傳播內容的差異。而薌翁晚年因種種原因不談技擊,而側重于健身功法傳播,這在客觀上亦使相當一批後學者對健身和技擊功法產生混淆。不管是什麼原因,現在的事實是“筋骨訓練”目前已少有傳播,而健身功法代替技擊功法的趨勢已存在很多年,這也是薌翁武學一直難以振興的原因之一。

我先後從師數位先生修習大成拳法,一直難有進益,後經楊鴻塵先生傳授,始明入門之基應為抻拔筋骨,方有收益,後來筆者為求證薌翁武學是否存在此種訓練,繼續拜師訪賢,終于在天津得到了圓滿的答案,這就更加使我明確了“筋骨訓練”是大成拳入門乃至貫穿始終的核心紐帶。由此筆者《意拳大成》之教學不是標新立異,別出新裁,而是忠于薌翁拳學本質進行的提煉和倡導,以此證實薌翁武學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2、你對樁法求力的理解是怎樣的,樁法在大成拳中到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答︰樁法是大成拳的核心內容,其靜態模式就是求取整體勁力的基本構架形成。這就是六面混圓力,六面混圓力的產生來源于三項爭力的構成,即上下、左右、前後的互爭。通過這三項用力,把人體的間架變成一個樁的外形所能達到的。只有肌肉、骨骼、筋腱、關節、皮膚在爭力的狀態下向六個方向的同步用力,而牽拉起來達到一個相對飽和的狀態,這時的間架才會產生所謂的內勁,即整體如一,形成整體的模式,產生了混圓爭力之後才能夠求得其在動態中的整體效應。

靜態樁法是動態樁法的一個基礎訓練,所謂動態樁法的含義比較廣泛,它包括試力、走步、發力、實作等所有功法和打法,即無論你是慢動、速動,不是在實格中踫撞、撕扯中都要求你的樁不丟,而樁不丟的含義並不是指某一個樁的動作,而是指樁的勁力不丟,即“形變力不變”,也就是樁要會動,要會變化,要能演化出所有的技擊動作,而這一切又要求你不能把樁的勁力丟掉。所以樁法是大成拳的核心內容,也可以說“混圓力”是大成拳的根本所在。進一步講,樁是勁力的一個載體,一個表現形式。

由此,我認為樁法訓練十分重要,但決不可迷信于站樁,因為站樁只能解決靜態求力卻不能在動態中真正的應用,所以試力的作用就十分明顯,它能解決由靜態到動態的問題。因此這是一個訓練方法的問題,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是兩個不同的結果。

3、大成拳一向以功力雄厚著稱,但不知在技術上有何高明之處?

答︰功力雄厚是指練出了整體的構架後通過整體發力的擊打作用于人體後,產生的殺傷效果。但是大成拳決非單純的靠功力打人,我國幾種著名的拳種如形意、太極、八卦等都講究內勁即整體勁力,此勁力決非大成拳獨有。同樣,薌齋先生在中華武術中也非功力最雄厚者,但是薌齋先生卻能戰勝功力強于自己的對手,且顯得輕松、自如,究其原因是在功力相互踫撞的瞬間能否迅速地感知和破壞對手的來力至關重要。薌齋先生與人交手就是通過點的接觸而分解、破壞對方的強大勁力,同時還給對方一個敏脆的爆發力,這是技術的精純而非單純的功力。大成拳之格斗技術講求點的松緊、虛實,如力的錐體搓動、勾掛、偏閃、橫走豎撞、豎走橫擊等等格斗技術,這些在技擊中經常應用,哪不勤加練習,如不經常應敵,根本無法運用得巧妙。所以大成拳講求功力,但不等于技術不行。真正習大成拳有得者是功力與技術並進,單獨地強調某一方面都不會在實戰中贏得漂亮!

4、請問什麼是大成拳的意念活動,如何正確把握才是真實?

答︰意念之設計是薌齋先生拳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多數習武者皆因不得其要而無所適從。事實上意念的問題就象我前面講的樁形和勁力一樣。樁形是個載體,勁力是個本質。本質的東西落實不到載體上,這個本質就是空的。意念也是如此,人體大腦思維模擬假設的內容要充分地作用在人體的間架上。比如抱球漲縮意念,首先形體間架必須是個圓的狀態,否則你這個球在哪里?這就是間架飽滿如抱球;繼之球又微微收縮,你的間架又隨之變小,實際上是你身體的肌肉、筋骨也隨之收縮,在張縮的抱球意念中,其根本就是使你的樁法構架在靜態中微微運動,即松緊交替,此即是“不動之動”的訓練方法。這種訓練隨著深入,意念閃動逐步加快,人體肌肉、筋骨也隨之拉伸,拔長;繼之球又微微收縮,你的間架又隨之變小,實際上是你身體的肌肉,筋骨也隨之收縮,在漲縮的抱球意念中,其根本就是使你的樁法構架在靜態中微微運動,即松緊交替,此即是“不動之動”的訓練方法。這種訓練隨著深入,意念閃動逐步加快,人體肌肉、筋骨的松緊變化頻率也隨之愈來愈快。這樣你的發力就會如彈簧般地富有彈性和極速運動,象震顫的電流一樣,滲入人體內並有穿透感覺。

意念是薌翁武學一大特色,以“假想求實際”的訓練是證明人的精神充分激發能使人體固有物質屬性在強烈的刺激下獲得超于常態下的能量爆發。但是它最終體現還是在形體上。脫離形的運動(不論是大動還是小動),意就會流于虛幻而變得一文不值!

5、請問什麼是守中用中,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答︰人在直立狀態下,雙手自由下落時人體的中線應該是頭頂在會至會陰再至下到兩足之間這條連結。但是抱樁成混圓狀態時,人體的中線就不會是如此。不信請體驗一下,當你抱成樁時,你原有的中線已變成了這個圓上的一個點而已,實際這時你的中線已經在你樁架的中心點上。假設你左肩與右腕有條皮筋,右肩與左腕也連條皮筋,那麼這個中就是這兩條皮筋的交叉點,也即為混圓狀態下的圓心。如果說“守中用中”容易讓人把“中線”搞錯,那麼薌老下一句“得其環中”之“環中”二字說得再明白不過,而現在很多人卻還搞不明白,以盲指盲。只有把中線問題搞明白,你的一舉一動的閃展挪移才不會失去混圓間架,也只有間架不丟,勁力才能始終飽滿,才能“以應無窮”。

這一中線的問題曾困擾筆者多年,盡管有時能把勁力做到,但始終以為中線在身體上。後來意識到動靜隨勢,起落開合中體前總有一種模糊感覺。筆者每天劃圓時終于被圓規的那個支撐點所觸動,以圓規的支撐點劃出的均為圓的半徑,這不正是混圓的模式嗎?而中線不就是它的圓心嗎?而以圓心為中線尋求各種運動均是這個圓的半徑發力,于是,筆者以此為基點訓練,很快就能夠在各種運動中混圓不丟,力不出尖,形不破體。可以說薌翁之武道深奧無邊,其研究之成果如不盡早破譯,恐怕日後真諦會越來越少。

--------------------------------------------------------------------------------

高臣先生論發力

曾有緣得遼寧本溪高臣先生面授三天,由此初步入意拳之門。雖系初學,仍感意拳于養身修身技擊之魅力無窮,本人反感一切學術之外的爭論,特贊成版主關于“練習實實在在的意拳”的討論,故今將高臣先生所授之發力要點貼出,既供初學參考,又希引出更多更好之學術見解。

“發力是直接檢驗站樁、試力、磨擦步諸項功法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的手段。它也是實作格斗中把站樁、試力所體認的力量在瞬間釋放能量的過程。從格斗的意義而言,就是破壞對手形體模式而發生劇烈形變的能力。

“力之所發其根在腳,形于手端,主宰于腰。其動力源在于整體間架的重心轉 換,和精神意念的烈馬奔騰,神龍嘶噬的激發過程。這二者一為物質基礎,一為 精神基礎。物質與精神的相互統一才能產生強大的爆發勁力。所謂的物質基礎就是通過站樁和試力所獲得的整體勁力和整體運動規律。整體勁力又名六面力,其發力的運動規律是人體骨賂、肌肉、筋腱的橫向、縱向及軸向的矛盾拉伸。這種 拉伸所產生的身體結構的變化就是我們發力的基本條件。首先是整體肌肉縴維的 初長度獲得拉長改變,使肌肉及筋腱的松緊彈性得到加強。從而刺激肌肉本體的 運動強度和動力轉換速度。然後是骨骼系統的對稱支撐,使人體形成各為系統又 統一的穩固的三角支撐,利用骨骼與骨骼之間的關節樞紐運動來完成運動的整體 發放。使得肌肉、骨骼、關節三大系統的有機合作。物質基礎所建立的三大系統 是形體的基本框架,而精神基礎所產生的效果則來源于人體中樞精神的強烈刺激。 以此激發人體內在的惰性功能來參與物質運動,從而提高形體框架的動態效果。

故發力之時精神上要有人似無人,無人似有人的精神放大。發力之時還須有與對 方搏斗,周旋之氣質。膽大心細,心狠面善,如靈蛇驚變,烈火燒身,蟄龍振電 直飛的神氣,更有打不死不打的狂躁情緒和頂天立地的英雄豪情,應敵如脫弦之 箭,離膛之炮,發之必中,視敵應有殺身成仁,不食其肉不為快的信念。只有這 種精神的激發,才能使發力的效果迅疾、敏銳!

拳學各種力的發放均為整體間架的互爭,觸點相接之際通過點力形成身體的 瞬間振蕩,這種振蕩的效果來源于肌肉的伸縮轉換頻率。如電波的震動功能。發力的重要特征是速度,也即為如何在肢體位移狀態下形成瞬間的頓銼、而且時間 越短,效果越好。以完成這一運動軌跡的最後形式是否是一個標準的樁態為檢驗力量是否均整的標志。從相應的樁態過渡到極速的動態樁形這種描述物質運動的 物理量──加速度,是發力的重要因素。即發力的過程中從靜態到動態的轉換過 程。力之突發並不在于手臂的極力伸展,關鍵在于身體重心產生位移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大成拳之發力首先從三七的重心樁態中尋求,薌齋先生對發力之闡 述極為精闢,如︰“撐三抱七轉換為撐七抱三,再由撐七抱三恢復至撐三抱七”, 而且三七的轉換均可以發力,何時發力力始平均,以不動中求微動,微動中求速動,速動之動如不動之動,動靜互換樞紐之轉換,步法之調整皆由神經統一支配, 故神意之激發全賴心理素質的狀態!

發力的基本要點為︰1、三七轉換;2、身手反稱;3、斜面撞壓原理;4、 膝胯互爭;5、剛體的加速度位移;6、肌肉的漲縮轉換;7、神經系統的激發;

上述七項要求如在修習中均獲得正確的把握,則發力的神秘感將被揭開。下面就 幾項要點做一詳細說明。

(一)三七轉換的訓練。我們從站技擊樁的狀態開始入手。把撐抱的勁力形成抱七撐三,雙手呈半握狀態,兩肘橫撐,兩肩平展略前合,下肢前膝略頂,後胯 微坐,重心前三後七。然後利用後胯催動前胯使重心變為前七後三,這時由于重 心的改變,雙肩的撐抱力也由撐三抱七改為撐七抱三。當重心變為前七後三的瞬 間,前足微起之足迅疾下踩,利用下肢與地面的摩擦及反作用原理把下肢所獲得 的力向上傳導,而上肢的撐七抱三在下肢的下踩之際,把雙拳突然展開,如把手中抓的沙子扔抖出去,兩肘在橫撐的基礎上利用小臂的內螺旋把雙肘向前方拉伸。

兩肩在雙手抖出之際突然一扣,使腰背肌肉成緊的狀態。發力終了,迅速以前七 後三和撐七抱三狀態恢復至前三後七和撐三抱七狀態,以利于再次發力,如此重心及撐抱倒換以越快越猛為佳。”

(二)、身手反稱。身手反稱的訓練從整體勁力的法則剖析是身體處于主動 性地合理運動。手臂是身體帶動下的輔助舞動,發力的形式必須要有反稱,即手 臂與身體的方向相反的振顫。從撐三抱七過渡到發力狀態的撐七抱三,雙肩、雙 肘、雙手均為向前催動,而軀干則是在發力的瞬間向後爭拉,使向前之發力動作 存在向後的矛盾反彈。槍炮之發射出膛,必有反作用力。大成拳之發力為整體的放長和收縮,雙手與身體的反稱正是樁架的最大拉伸空間,身體左移必是右發力 , 身體右移必是左發力,身體上移必是下發力,身體下潛必是上發力,身體左旋必 是右螺旋發力,身體右旋必是左螺旋發力。總之身手反稱原則貫穿于所有的發力 形式。

(三)斜面的撞壓原則。三七轉換與身手反稱的發力形式雖然具備整體的動 態模式。但是還無法把全身的力量釋放出來。因為身手反稱的矛盾用力勢必形成 發力中的二力平衡,即向前發力與身體的後爭形成力的相互抵消。這樣整體勁力 的威力就無法作用在對方身上。故在三七轉換的過程中就必須把身體的正直狀態 突然向前傾壓,使身體呈斜面的失重狀態。即薌齋先生所雲︰“頭欲撞人”。身體向前的斜面撞壓解決了身手反稱發力時的二力平衡,即以身體斜面撞壓對方的身體,延長手臂的伸展,利用手是釘子,身體是鍾子的原理壓撞手臂,這樣手臂 的抖動僅僅起到一個支點的作用,力量的來源是身體的前撞和身體的撞壓,此為 上下斜面的撞壓發力,一般為雙手的合力,在上下斜面撞壓的發力基礎上,為了突出格斗中整體勁力的滲透性還應加上左右斜面的運動,即在上下斜面接近對手之際,突然把身體從45度的正面變為15度的側面,左右斜面的突變會把前鋒 手繼續延長出去,甚至超過對方的站位,這無疑加大了發力擊打的破壞性,然後再由15度迅速由15度迅速變為45度的狀態,又產生了另一個斜面,後手也 隨這個斜面的產生而發出整體的勁力。

(四)膝胯互爭。 膝胯互爭為下肢運動的合理角度產生下肢的矛盾力來傳 導及配合上肢的發力效果。從前三後七過渡到前七後三也是前膝與後膝的爭拉過 程。此時前膝隨重心的變換加大了前頂的力度,而後胯也加大了向後坐的力度, 使後胯與前膝形成一條爭拉的連線,這樣雙腳均有向地面蹬蹉的力感,從而使發力的動態更加穩健,在膝胯互爭的同時,身體驟然下沉,把小腹直接插入兩胯之 間,以保證軀干的正直和小腹的充實。膝胯的互爭是為了加強胯關節的運動量, 使下肢保持相應的靈活性和柔韌性,前手發力的狀態是勒胯,後手發力的狀態是合胯,為前胯與後胯之爭力。勒胯與合胯的相互轉換也是軀干左右斜面靈活變換 的基礎。所以發力的效果不僅僅是手臂與軀干的拉伸也是下肢與軀干的拉伸,而 且下肢與軀干的連接質量直接影響上肢的爆發性能。

(四)膝胯互爭。 膝胯互爭為下肢運動的合理角度產生下肢的矛盾力來傳 導及配合上肢的發力效果。從前三後七過渡到前七後三也是前膝與後膝的爭拉過 程。此時前膝隨重心的變換加大了前頂的力度,而後胯也加大了向後坐的力度, 使後胯與前膝形成一條爭拉的連線,這樣雙腳均有向地面蹬蹉的力感,從而使發力的動態更加穩健,在膝胯互爭的同時,身體驟然下沉,把小腹直接插入兩胯之 間,以保證軀干的正直和小腹的充實。膝胯的互爭是為了加強胯關節的運動量, 使下肢保持相應的靈活性和柔韌性,前手發力的狀態是勒胯,後手發力的狀態是合胯,為前胯與後胯之爭力。勒胯與合胯的相互轉換也是軀干左右斜面靈活變換 的基礎。所以發力的效果不僅僅是手臂與軀干的拉伸也是下肢與軀干的拉伸,而 且下肢與軀干的連接質量直接影響上肢的爆發性能。(如圖94、95 勒胯 合胯)

(五)剛體的加速位移。剛體是指作用于受力物體而本身不發生幾何形變的 物理特性。這里對剛體的解釋為站樁質量的達標程度。樁功堅實者在發力並作用 于對手之際能夠保證樁架不發生違背樁法原則的形變,即使對手進行相應的抵抗 和破壞,也無法改變我的間架性質。所以發力必須是樁的運動。同樣靜態的樁是 容易遭受破壞的,大成拳之發力就是通過快速的位移和停頓在發力時形成瞬間的 剛體,撞擊對方,加速的位移是通過整體勁力的發放和運動時間的乘積來獲得相應的沖擊能量,即︰ ?=F.T。人體在快速位移運動中會產生一定的慣性力, 這與人體的質量有關,故所發之力體現為由身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而形成的慣性 力、剛體的沖擊力。

(六)肌肉的漲縮轉換。肌肉是人體運動的主動力,其由縴維組成,也稱肌 束。其動力功能來源于肌縴維的彈性變化。即肌肉的放長和收縮牽動骨骼支撐用力。所以,肌肉的漲縮就是肌肉的松緊轉換,發力的松緊轉換首先從肌肉放長入手,也就是肌肉拉長的站樁狀態,利用肌肉的收縮催動軀干向前彈射。從站樁的 放長漲滿開始,利用重心的三七轉換把肌肉的拉緊狀態變為放松狀態,這樣力量的發射就從緊至松的進行互換,雖然從緊至松的過程是利用軀干的松緊傳導,但不能失去站樁的撐抱勁力,從緊至松是蓄力向發力的過渡,從松至緊也是蓄力向 發力的過渡,故緊中松、松中緊均可發力。薌齋先生雲 ︰“松即是緊, 緊即是 松,松緊緊松勿過正。”

(七)神經系統的激發。發力必賴精神的激發。目的是為了激發發力時的穿 透效果。所以發力的精神意識必須強烈,手動神即到,神到勁已出,勁出神宜收, 收之神又出。總之神在手前,意透敵背。在發力之時必須有把對方打飛的信心, 如果沒有這種信念,那麼發力的效果必將低效,催動對方身體的勁力也會因對手 的抵抗而產生反彈。所以,頭欲撞人,手欲催人,步欲過人的形體運動應有精神 的強烈感應。李廣射石因為李廣把石頭當成了老虎,故把全身的勁力作用在弓箭 上,使射出的箭競沒入石稜中,可見勁力之大超出平時數倍,但當他發現是石頭 後再射時,卻怎麼也射不進去了,這一點就是拳學中的“意中力”。因為力不過 是拳學的外部表現形式,而意卻是激發全體協調一致的主導因素。一個很隨變的 練拳者若想成為高手只是笑話而已。故發力中不是要把對方擊倒或擊出,而是要 有把對方摧毀或撕成碎片的險惡內心。雙手是先鋒,如刺刀穿入對方身體,掏其內髒,食其肝膽,步若戰馬沖鋒陷陣,佔領陣營,搶奪地勢。

上述各項要點應從一個發力的動作中全部體現出來,不論何種形式的力量釋放,均以此七項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