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圈轉掌 --能出什麼樣的功夫?

走圈轉掌 --能出什麼樣的功夫?

作者︰張鐵生 文章來源︰武魂

走圈轉掌是八卦掌的基本功,它能出什麼樣的功夫,對于八卦掌練功人來說似乎不言而喻,卻又很難三言兩語把它表述出來。筆者借此談一談自己的練功體會,諸武友們提出寶貴意見,以便與大家一起探討拳學真諦,共同提高拳藝。

八卦掌以走打為妙。那麼,它首先離不開走,而轉掌功就是練它特有的步法——圓形步︰左掰右扣、旋轉對敵。走留時所常練的幾種掌式,也是八卦掌最基本的掌式之一。長期苦練轉掌式,就練出了全身的整勁兒,練出了雙掌在行走中的發力,走中有打。單純練套路雖然也能練出功夫,但絕不能代替走留轉掌之功。僅從增加功力的角度說,走圈功用幾個單一的式于強化訓練,能使功夫上得更快,不管八卦掌有多少功法特點,通過走留轉掌的練習都能夠達到。

八卦掌不是單純練手法,練的是身法,手的變化也是身法的變化,手的勁力就是全身的整力。手與腳的勁力從哪兒出來?就是以腰為軸,腰練活了,力就出來了。要想把腰練活,就得先松腰胯。若想松腰胯,就得先松臂膀,沉肩墜肘,順項溜臀。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徹底松開,力才能貫通四肢。

前賢指出︰轉掌時應練出走“整圈”(胯面向前方,在圈線上不動,腰帶雙手轉向圓心為走“半圈”;胯如前不動,腰與雙掌面向身後仍能走轉自如為走“整圈”)。練出了“整圈”,說明腰胯已經松開,運動自如,力貫四梢。到那時,肢體的勁力一定非常飽滿。

八卦掌練的是全身骨節松開,節節貫通,四肢在全身整體協調之下發揮著各自獨立作用的一種整體力。練功的目的是要將身體四肢組成一個有序的整體,組成一個听從指揮的“交響樂團”。

它練的不是肢體各部分一個個的獨奏,奏響的是全身和諧的共鳴。這些道理,形意、八卦、太極都一樣,但八卦掌的特點是走中打、斜行轉,因此必須練走圈。

在長期的走圈訓練中,按上述要求所應達到的功力都能夠練出來。比如你想;練出“滾鑽爭裹”之力,如果你的肩松不開,手臂就送不出去,“奪力”(臂膀送出去而不往回縮的“力”)就練不出來,這樣臂膀不活如何出“滾鑽”之力?

即使想在平時的套路演練中去培養,也不如走圈轉掌的專門功夫來得更快。如臂膀未松到家,其“滾鑽”之力畢竟有限,兩臂不活,缺少變化,速度也慢。只有多練走圈功才能早日做到松肩墜肘,松腰松跨,氣沉“丹田”。

而僅僅去習練套路,效果沒有這麼明顯。“爭裹”之力也如此。爭與裹不僅指雙手之爭裹,身體也要有爭裹之力,練走圈就為了練出“合抱力”、“整體力”,這其中就包含著身體的“爭裹”。

頂頭懸與五趾抓地就是“爭”,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裹”,爭與裹出來了,“旋”也就在其中,此即為八卦掌“爭、裹、旋”之特點。

走圈轉掌如果能練出較高的功夫,運動中可以達到;腰無時不旋,手與腳無時不合,雙臂在自然松長狀態中出螺旋之力,雙腿無時不與身、手和諧,頭無時不與天“說著話”,兩腳之掌心左右交替與地摩擦……

這樣,頭掛于天而腳扎于地,身體之八卦處處歸位,全身運動起來就成為一個整勁。

再拿“順、逆、和、化”來說,順者,手足要順其自然往前伸,伸至何處?意境上要無限遠,手扣至“天門”,形體上要肩、肘、腕、指,節節抻開,意念送出時讓兩臂之“奪力”出來。

此時兩臂的“筋脈”必有一個往回拽的勁兒,不讓膀子出去,這是人們後天長期生活造成的,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諧,就得通過練功把筋脈一點一點地全松開,這需要的是功夫。逆者,氣力往回縮,此乃相對于順而言,為一收一送。

若兩膜與腰胯松不開,氣血脈絡如何通暢?氣力又如何往回縮?和者,氣力中正;化者,力歸丹田,返于真陽。此兩者更要求功夫到家。如此說,不轉圈如何出這些功夫?光練套路、式子就沒有練走圈出的功夫快。

下面轉抄一下關于轉掌的“詩”(摘自筆者兩位師爺所傳拳法資料)︰八卦轉掌妙無邊,行如推磨走當先(推磨有兩種涵義︰一是自己在推磨;二是自己的身體也是個磨盤);步法要穩圈要圍,上下與中分三盤;

三盤旋轉氣為宗,全身環節要放松;心情意境內子精,內外軸承法自靈;先由有象求無象,大小小大是真空;轉掌就是八卦陣,陰陽變化在其中;軟硬兼旋明暗勁,剛柔相濟是真功;手腳相隨腰之功,全身一致整體形;懷抱琵琶合前胸,

前手外擺似擰繩;後手相隨眼中看,上下兩手合力撐;緊背空胸頭良正,溜臀腰直胯要松;縮腎提肛丹田氣,掩襠曲膝雞步行;起平落扣足合空,曲腿趟泥在水中;進退抽撤連環步,擺扣旋轉似旋風。(請再參考“八卦掌三十六歌訣”)。

走圈時,行步如趟泥,全身不滯不散,不遲不斷,腰似車軸,氣如行雲。換式如高山流水,連綿不斷;兩腳要虛實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換形,翻若驚鴻;隨機應變,奧妙無窮。

初練時先走大圈,上身擰轉不要過大,否則腰不活,硬往里擰,走轉不穩,心火上升,內氣不調,五髒受損。初練時走轉要慢,由慢到快(可以早練慢,晚練快——此為“順其自然”),不可操之過急。

呼吸任其自然,氣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就行了,日久氣沉“涌泉”,乃至地心。待丹田氣足,催動全身,則走轉口快一日,時快一時。走圈轉掌之功,實際上是一種行動中的“樁法”——走樁功。

初練時走的圈要大一些,會走大圈的人也會走小圈,一般以尋常人走路的步距 12步一圈為宜。有了一定功夫之後,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隨著功夫日益漸長,步子越長身架就越低。

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勁,所需要的獨特功夫,通過走圖都能夠練出來。八卦掌練的是協調,走圈就能使全身上下協調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轉,以斜打正,處處走圓,走圈功就能練出圓形步法,步隨身換。

意拳門的武友們在文章中曾提出過“點重身松”的說法,筆者感覺很有道理。八卦掌也是要練到身子穩穩的,一伸手就把力擱到人家身上,功夫深的一伸手誰也受不了。

很大的力量擱到你身上,而人家的身體重心卻沒有給你,使你無法招架。這種高深功夫需要多年刻苦訓練方可取得,而走圈功是練出高深功夫的重要方法之一。

今年 7月的《武魂》中有一篇文章——“練緊不練松,緊到自成功”,文中的觀點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筆者認為從整體來看提出這樣的說法未免失之偏頗。

因為任何時候,松與緊都不能分家。說“蓄到如開弓”是對的。但是,當你要拉開一張硬弓的時候,單純用兩臂肌肉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借助于下肢、腰腿和丹田之力。

如果全身任何部位都處在緊張狀態,“氣”又如何沉得下去?要知道︰“沉”既是“松”。雖然在用爆發力的時候,只有身體局部瞬間一“緊”才能把力發出,但是,如沒有在松弛狀態下全身的“氣力飽滿”,則不能產生滿意的結果。

全身之“力”聚集一點,威力才大。沒有整體的“松”,就沒有局部的“緊”;沒有“內松”,就沒有“外緊”。如拉弓時,講求用力拉開弓弦如滿月,這個“滿月”就是為了蓄集能量。

其中的“圓滿、膨脹”就是“松”。宇宙無限大,“松”是絕對的;“緊”是相對的、瞬間的。因此,當我們在練整體勁“松”的時候,“緊'也就在其中了。

因為這個“松”不是散亂的“松”,是“松而不散”,也就是“松中有緊,緊中有松”,有一個整體勁貫穿其中。所以,單說練“松”或練“緊”就是片面的。

當然,以上所說只是一家之言,不對之處請武友們批評指正,筆者只是想強調︰“松”與“緊”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松沉”之道為傳統拳法之奧妙,練習八卦掌的人不可不知。

八卦掌在運動中要求以腰帶動四肢和全身,頭“掛”在天上,全身的骨節松開,身子上系天而下墜地,周身內外渾元力,走圈功正是練出這些功夫的最好的方法。

八卦掌前輩程延華先生曾說過(原文為文言文,此乃摘譯)︰“說起八卦研圓之理,是身體旋轉如同螺絲細軸一般,身體有旋轉的形式,而內中無形的細軸卻像從來沒有離開過此地一樣。

轉起時,放開步法還腳望著圓心轉去,此一轉如同身體繞著九萬里之地球轉了一圈似的。若說身體的剛柔情況,身子應如玲攏透體之物;活活潑潑,流行無滯。

說起來內中的功夫的確需要刻苦訓練才能達到。胳膊要由百練純剛之勁,化為繞指之柔;兩足動作都合乎“勾股三角”,兩手運用又合乎弧切八線的形式。

所以,數不高理,理不離數……”程先生所說的功力境界,恐怕離開走圈功也不容易練出來。

總之,八卦掌的走圈功是八卦門獨創的、適合本門功法特點的主要練功方法之一,有志于繼承八卦掌功夫的年輕人,請務必著意去學之、練之,在繼承的基礎上再去談發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