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金印先生對談太極拳養生(上)一 歐陽斌

與劉金印先生對談太極拳養生(上)一 歐陽斌


文史博覽·文史2017年7期 刊登


“2014年7月3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14樓會議室,劉金印與歐陽斌、劉應文等人就太極拳養生及研習問題交流體會。”


1

“身心放鬆方能養生”


劉金印:我從小喜歡太極拳,練了幾十年,後來跟著汪永泉老先生學習了幾年。當時,沒有錄像也沒有錄音,我與汪老師是鄰居,兩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我經常到他家去,多次與他交流、請教。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我主要是練養生,對太極拳也是一知半解,知道的也不多。因為對汪老師講話熟悉一點,且我是從事文字工作的,所以我把汪老師的談話整理出來,便於太極拳的傳承。我就做了這麼點工作,但是整理工作很不理想,有許多不當之處,我想听聽各位的意見。


歐陽斌:我對您整理的《汪永泉授楊式太極拳語錄及拳照》和魏樹人、齊一老師整理的《楊式太極拳述真》這兩本書都認真學習過。我覺得魏樹人老師整理的《楊式太極拳述真》是楊式太極拳規範的教科書,是入門教材。您整理的《汪永泉授楊式太極拳語錄及拳照》,我贊同汪先生兒子的評價,“具有很寶貴的文獻價值”。您書中的記錄是原汁原味的。我看您書上寫的是在社科院開始向汪永泉老師學習太極拳的。


劉金印:是1981年到1987年。汪老師在這裡教了10年,我前3年沒有趕上,學了7年,每個星期3次,禮拜六禮拜天,再加上每週去他家單獨請教一次。


歐陽斌:您說學習楊式太極拳主要是養生,那您學習後,在養生方面最大的體會是什麼?


劉金印:養生很見成效。我在讀博士時,兩年時間要學習完蘇聯3年的課程,一天學習10多個小時,腦子累得神經衰弱。另外,“文化大革命”以後,我有血壓高的症狀,就靠吃藥。跟汪老師學了半年以後,高血壓解決了,睡眠不好解決了。為什麼?因為你一鬆之後,毛細血管全開,血液壓力就小了,血壓就下來了。我們這很多人都長壽,當時練拳的10多個人還剩下一半,現在90多歲的有4個。包括魏老師也是90歲去世的,所以對養生而言還是非常有效果的。


歐陽斌:那最佳的效果是什麼? !


劉金印:最佳效果是身心兼修,涵養內氣。怎麼涵養內氣?汪老師認為,主要靠盤架子,而不主張站樁。盤架子也就是全身放鬆,思想放鬆。汪老師打拳不主張追功夫,不主張拼命練,就是全身放鬆。首先就是心氣放鬆,心智放鬆,要求心情愉快,這就是養生里面的情志。西醫也講究這個,要內心平靜而且很快樂。


汪老師曾說過,自己打拳感覺著美,別人看著也美,心里美滋滋的。有的人就是追功夫,怒目,憋著嘴,憋著氣,扭扭捏捏,端著架子,捏拿著勁,氣血不通,這就不行。打拳其實就是自我欣賞,自我娛樂,不要管別人怎麼看你。有的人就是很緊張,擔心打得不好看。我曾想去看汪老師早上練拳,他說你別看,我打拳不像樣子,無形無相,就是走神意氣。


2


“無的境界涵養內氣”


歐陽斌:汪老師所說的無形無相怎麼理解?


劉金印:太極拳到最後就是沒有形,沒有相。無形無相就是走神意氣。太極拳養生最重要的就是涵養神意氣,氣就是中醫所講的內氣、元氣。所以是身心放鬆,千萬不要老想著如何去掤,如何去捋,如何去打人等等。


歐陽斌:腦子裡不要有這些概念。


劉金印:沒有對手那種概念,這一點對養生非常重要。太極拳與西方的運動理念不同,西方的理念就是運動,而且是強烈的運動,過度疲勞的運動。打比方說,練排球要練到你不能動了,到極限了才能停下來,我們認為這樣傷身體、傷氣,對運動員長期發展不利,我們不主張這個。


太極拳強調舒服。我查過舒服和舒適不一樣,舒適是周邊的環境讓我很舒適,舒服是渾身舒暢,氣血都通了。太極拳強調心情,強調身心兼修,這一點可以融入到我們生活、學習、為人處世中去。有的人練拳最大的毛病就是全身緊,端著,追功夫,苦練。其實就是要放鬆,甚至講內臟都要放鬆。所以說,追求無的境界,沒有對手的概念。


有一次,我們學拳的時候,有位同學來晚了,旁邊的同學就和他說老師今天講過什麼,這叫聽,這叫拿,意念從哪兒到哪兒。我在旁邊聽著,怎麼和老師說的不一樣。我就問老師,這樣學拳行嗎?老師說,這樣不對,我練拳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追,就是無的理念。但是,我要用的時候,什麼都有,有即無,無即有。你的意念到這裡就有了,到真要用的時候,你這麼緊張就沒有。所以鬆很難做到,不放鬆效果就差,有的人就是追功夫,追功夫是追不到的。這就是養生與技擊的差別,養生是涵養內氣,就如同運動員培養體力、耐力。


3


“習拳貴在內外相合”


歐陽斌:從養生的角度,汪老師對您的指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比如說,太極拳老六路,從養生的角度而言就是道法自然。


劉金印:我插一句,自然是中心思想。楊式太極拳的自然舒服、得意大方,這兩者不是平行的,自然是統帥。


歐陽斌:比如說,書中寫了一天練8遍,我的理解是可以從第一路打到第六路,也可以只打第一路、第二路;也可以從第六路打到第三路;也可以只打幾個動作,反正就是按照你感覺最好的方式去練習,我覺得這才是自然。如果每一次都嚴格按照程序則過於牽強,程序是一定的。就好比寫書法一樣,書法臨帖就是相當於從第一路到第六路,但是發揮就不一定硬要從第一路到第六路,這就是個創造的問題,但是創造又不離法度。


劉金印:這就是隨心所慾不踰矩。汪老師的套路太複雜了,過渡動作很多,絕不止89式,有一百幾十式,比如說“攬雀尾”就不止那4個動作,“野馬分鬃”、“搬攔錘”等也加了許多動作。我的意思是,你打多少式沒關係,不在於你外形的動作,而在於內氣的運行 。


歐陽斌:學太極還要有閱歷,要有理解。


劉金印:是的,就和寫字、做文章一樣,需要有一定閱歷。打多少套路不重要,重點在於你的打法,就是身心兼修,內外相合,追求的是內氣的涵養,神意氣的運行。所以對功夫架子的理解,應該是功夫從架子出。有的人不理解,認為只要推手即可,這個觀點我不認可。因為這是個基礎,就像運動員練體力、耐力一樣,練神意氣主要是練好氣。


如何練好氣,汪老師就談到了知己之功,知彼之功,都是太極拳功夫。這是汪老師的發展,這個意義很大。很多老年人練習太極拳就是為了健身,而現在許多人不認可知己之功,認為推手才是太極,所以現在很多老年人練習太極拳還要會點推手,這樣就難以放鬆,跟人一搭手就更難以放鬆。汪老師講的知己之功就是強調松,要沒有鬆,其他都談不上,你僵著的話,養生談不上,技擊也談不上。 “松”是基本功,但現在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4


“鬆散通便接近自然”


歐陽斌:松關鍵是放,只有放才能鬆。您對“空”字如何理解?


劉金印:汪老師的“松”與別人講的“松”意義不一樣。一般人講“松”,就是從頭上松到腳底下,汪老師說這不行,光這麼松,那所有的都壓到腳底上了,還得從下往上松,從腳底板、踝關節到腰部,到頭上。


歐陽斌:就是既要從上往下松,也要從下往上松。


劉金印:還不夠,還要左右松,還要往四周松。所以鬆有三個步驟,第一,往下松;第二,往上松;第三,向四周松。向四周松叫“散”,這一點好像一般太極拳書裡面沒有。 “散”是汪傳太極拳的特點。散是進一步的松,是四面八方的松。


歐陽斌:實際上,鬆了、散了才有通,通了才有空。


劉金印:通就是首先通到手、腳,但不止這些,還會通到四周。但這有個度,不能無限地擴張,那太耗神。通到你舒服為止,通就是你氣血流通,手有感覺了,先是麻、脹、熱,這是初級階段;到後面,你就感覺不麻、不脹了,就是熱了。


鬆散通,松要鬆成一個球,所以太極拳中球的概念比較多,有的人抱個桶,有的人抱個球。汪老師講的球的概念不同,不是抱個球、玩個球,而是自身就是一個球。你保持平衡,這個球在養生里面,我渾身都是球,我手裡有個球,開合就是球一漲一縮,其實運動就是幫著意氣開合。


汪老師有句名言是,內氣催外形,不能外形拽內氣。外形拽內氣就不自然了。通的要求就比較高了,技擊和養生最大的區別就是通,要通出去,我的神意氣要通出去一尺到三尺,要能穿透對方。這個聽起來有點玄,現在也有爭論,有人說是物質,有人說是精神,按照傳統講,就是能穿透,當然這個穿透還是需要接觸。光空的,這還是比較玄,你站著這裡,我不接觸就能把你打出去,我們老師說他做不到。


你剛才提到了“空”,人體內有五臟六腑,不可能實體上的空。那什麼是“空”?空就是我的感覺沒有了,哪兒也不吃勁了,就是感覺自己不存在了,哪兒都舒服了,就空了。


歐陽斌:按照星雲大師所說的,空就是什麼都有。


劉金印:空很難做到,特別是打拳追功夫的人空不了。輸出不輸出,輸出的程度就是養生與技擊的分水嶺。我們求養生的人,就不輸外氣。


汪老師第一次見我就問,練太極拳的目的是什麼?我說,我50多歲的人了,練太極拳就是為了養生治病。他就說,你為了養生練太極拳就不要和他們去推手,推手傷內氣,特別是與不會的人,頂牛較真特別容易傷內氣;當然,與會的人推手不會傷內氣,推完了還感覺特別舒服,氣血流暢。所以就養生而言,松沉直豎,中正安舒是最重要的,要調整形體、心情。我在夏天打拳的時候,皮膚放鬆,感覺全身汗毛被風吹過的感覺。


剛才我說過,自然是指導思想。自然的定義就是沒有加外力,沒有外力去改變。辯證法講矛盾對立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些在太極拳裡面都有,陰陽虛實,進退,八卦。打完太極拳以後很舒服,就達到目的了。有的人打完了氣喘吁籲,感覺很累,那就不自然了。


5


“不遺餘力真實記錄”


歐陽斌:劉老師(指劉應文),您有什麼問題要請教?


劉應文:我開始跟魏老師學時,曾跟他試了一下功夫。當時,我的感覺是用什麼都沒有,老先生還是有點料。我就慢慢跟老師學了點東西,後來才知道那些是楊家不對外傳的練習方法。


魏老師走了以後,我們看到了您這本書,我就覺得以前學的時候很多迷惑的地方,您的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有的時候,並不是說不清或者不能說清,但您這本書出來後就把一些問題說得清清楚楚了。


劉金印:還是沒有說清楚,書面表達口頭語言很難。


歐陽斌:您的記錄已經非常難得了,汪仲明先生對這本書評價很高。我認為,您再次修訂《汪永泉授楊式太極拳語錄及拳照》,於人於己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於人,與大家分享好東西,這樣楊式老六路對社會的影響就會波紋式地擴散開;於己,您現在84歲,如果能在不斷的交流和演練中有些新的體會,對於過去的筆記會有一些新的認識,可以考慮90歲左右再修訂一次。


劉金印:編輯曾建議我再寫一本關於太極的書,我認為,再寫一本還不如把原來的修訂好。我寫書的目的,就是想把汪永泉老先生的東西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我花了一年多時間,重新翻看了原來的4本筆記,做了2000多張卡片進行註釋,進行了分類對照篩選,我寫這本書主要是文獻性質的。


楊式太極拳的宗師、創始人楊露禪(1799—1872,河北永年縣人)曾被清政府請來訓練八旗子弟。楊露禪有3個兒子,他帶了次子楊班侯(1837—1892)、三子楊健侯(1839—1917)去,另一個兒子在家種地。


楊班侯跟隨父親教授技擊,訓練八旗子弟兵;楊健侯就在王府裡教些王公貴族。汪永泉的父親是溥倫貝子府總管家,經常負責代學代教貝勒爺。汪永泉很小的時候就跟著一起學,從7歲學到14歲,他的基礎是在這裡打下來的。後來,楊健侯就說,你們爺倆都跟我學,在輩分上說不過去,就指定了汪永泉跟楊澄甫(楊健侯三子)學拳。


汪永泉有個師大爺楊少侯(楊健侯長子),打人很狠,別人都不敢接近,有一次叫汪永泉過去試手,看他能站住,就經常找他練手,汪永泉因此就從他那裡學了些功夫。所以,汪永泉是三個大師的綜合。他有時候也和我們講,從健侯那裡學了什麼,從少侯那裡學了什麼,從澄甫那裡學了什麼。講了一些區別,講了一些自己的發展。比如氣球是他從健侯那裡學來的,兩個手指打人是從少侯那裡學過來的,拿人、松、輕是跟楊澄甫學的。


6


“揭開太極‘球’的奧秘”


歐陽斌:請您講講汪傳太極拳有些什麼特點?


劉金印:現在這還是個課題。武術都講內外合一,外就是肢體動作,架子;內就是內氣運行,神意氣的運行,內功的修煉就是神意氣的修煉。汪永泉把這個提升到很高的高度。在內外相合的情況下,盤架子就是練神意氣,推手是神意氣在對方身上運用,是控制擊發對方的神意氣。這是理解汪傳太極拳重要的一點。


技擊方面,汪老師很強調這個球,這是從楊健侯那兒傳下來的。氣球是汪傳的特點,他所說的氣球和一般的氣球不一樣,他講的是一個氣團,無邊無垠。太極拳的知己之功,知彼之功都是這個氣團在運轉,掤、捋,前進後退都是這個氣球在動,各種姿勢都是氣球在動,而不是你手腳在動。技擊裡面,全身都是氣球,擊發就是氣球膨脹。他總結起來,就是聽、問、拿、發,聽不是耳朵聽,而是用手去感覺,像號脈一樣,你的身體裡面,你的狀況怎麼樣,你哪兒松哪兒緊,你力道如何,往哪兒用勁,我一搭手都知道,都能感覺得到。


拿氣球去感覺,去運行,比如說你打過來了,我氣球一膨脹,你偏離了,就劃過去了,我氣球一收縮一膨脹一旋轉就不一樣了。旋轉很重要,很多人對旋轉不太重視,其實太極球與陰陽變換對技擊很有用,魚頭變魚尾,被動變主動,氣球一張一合,伸縮旋轉,非常重要。


汪老師的氣球與別人不一樣,他是靠氣球來運作,技擊一般是接、化、發, 你來了以後我化,化怎麼變成發,引進落空合即出。他的引進落空靠氣球,你氣球來了,我這麼一化,你就失重了,你失重後就往後縮,這個時候我就發。氣球的作用就在這裡,手上有氣球就代表著全身的氣球。功夫上手,就是完全是由我手去操作,比如說你來了,我用手去接住,一接住你就偏離了。


引進落空有幾種辦法,一個是留一半打一半,一個是讓你完全栽下去了。但是這不是形體的,而是意念的,所以很快。有人講化,怎麼化,一般是用腰來化,你來了我一鬆腰就化了,但是他說用腰太慢了,離接觸點太遠了,腰部動作也大。你來了,我直接用手這麼一化,你就偏離了。他說,我這就是中心搬家,精元移位。這個是他的特點,懂的人很少,面臨失傳,就是完全靠手,功夫上手。


技擊方面,“中”也非常重要。在技​​擊裡面,打法特別是著力點不一樣,我在公園裡經常聽到你哪兒緊我打哪兒,汪老師不主張這個,他就講中心。


我們說球裡面有個中心,不是等距離中心點的意思,我說的中心是神意氣的中心,發勁之源,我打你這個地方,你就會出去。不是說牽一發而動全身,我擊一點而動全身,是從整體對整體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部分對部分去考慮。所以,臨終前,他對我說,最重要的是“中”,千方百計地保住自己的“中”,千方百計地去擊發對方的“中”。 “中”不是固定某一點,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是你的勁源。


歐陽斌:上午在您這學習,我有兩點感受,一是您今天非常真誠地向我們傳授了許多知識,讓我們受益匪淺;第二呢,我還是建議,要一段一段地錄點劉金印老師的口述,我認為這些東西對後人非常有益,能夠給後人傳播出來是非常重要的。劉金印老師所談,我覺得是楊式汪傳的延伸,如果一點一滴留下來對太極拳事業非常有幫助。


(未完待續)




(作者: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文聯主席、中國武術榮譽八段——歐陽斌先生。原湖南省武術協會·湖南省太極拳運動協會榮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