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李文彬

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李文彬

--------------------------------------------------------------------------------

先師尚雲祥,字霽亭(1864---1937)山東樂陵人,自幼慧穎強識,勤奮過人。得師中華武士會創辦人李存義先生,並深得郭雲深先生的厚愛。先生傾一生精力,專攻形意,享有"鐵腳佛"等美號。 形意拳經過三百多年的傳播和演變,至今不論文字轉抄或頭授受,都有許多差異。這里談談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有。因先生對形意一生為斷探索練習,故各個時期所教又略有不同。限于篇幅,僅擇先生晚年所教的一些既平凡又有特色的技法來談談,或許有益于同好。

樁功是個寶 得它才能好。

站三體式是為了強身,打好技術基礎,故先生特別注重站樁,並藉以考驗人。一天早晨,師兄們還未起來,我已在外院(北京十二條辛寺胡同尼姑庵廟內)正殿廊檐階下兩米左右處的香爐旁,站起樁來。先生看罷,問我︰ "站得怎麼樣?明白是怎麼回事嗎?來!我告訴你,站扎實點!"只見先生用中間三個手指在我胸前一劃,我竟忽悠一下撞在正殿門上。我過去雖听說過形意有什麼內勁,認為不過是傳達。可是這回,想不到一百多斤的人,被打出丈八尺遠,勁真是夠大的,可是手打在身上為什麼不疼?又摔出那麼遠?低頭再一看前廊下的台階更為驚訝,這台階雖高不足尺,可不知自己是怎樣背身上來的?就這一下,鞭策我一干幾十年!後來,才深知樁功的威力,以及它和發勁的關系。如果不求實效,不認真站,或站得很少,是沒法嘗到的。

先生所教的三體式,夾剪腿三七勁、龍折身,難度大。如果樁功站得好,不僅拳術基礎扎實,而且一站氣沛周身,掌指、勞宮穴的熱流、氣感,雖處于靜態,卻有抻筋撥骨、調整五內、驚起四梢之效。

腳打踩意不落空 消息全憑後足蹬

先生講 "腿勁",常說這兩句話。我們似乎明白,又不真懂。也知道形意的槐蟲步,是它的特點之一。也知道"打法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的道理。認為利用身體向前沖的慣性,再加上手臂的發力,打上就能有效,有效就是不落空唄!根據這個道理,為了加大身體的前沖力,所以才要"消息全憑後足蹬"吧!至于為什麼叫腳打?又為什麼叫踩意?卻捉摸不清。一天,我和李明讓(振東)師兄在練功,老師說我們上步的勁還不對,過來拉著我的手,隨即用腳一趟我的前腳,我就不由自主一連後腳也跟著離地而起。不是我的手被拉著,定會被凌空摔出,先生淡淡一笑說︰"這就叫腳打踩意不落空!勁不對,勁不大能行嗎?"這時我才明白什麼叫踩意,又為什麼叫腳打,也領悟到去意好似卷地風的真正涵意了。如果不跟步只追求著做,憑踩腳以造聲勢,或單憑手腳齊到的撞勁來理解形意拳的精華,相差何其遠耶!

不知進退枉學藝 不知起落枉伶俐

先生教我們練鷹捉、鑽拳等,和一般的練法不同,都是把前腳先拉回半步,接著再進步。且前腳上步腳不外撇,而是直進且有獨立之形。此外還有進退、搖轉等不同變化的步法,因之用力的方法也不同。先生曾說︰勁不對沒用,步不活是病。要進退靈活,還要迅速有力,不知進退枉學藝嘛!

學形意的第一趟拳,人們叫它劈拳,而先生卻叫它鷹捉。說來是有道理的︰ 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似斧屬金,是拳經的定論。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不似斧之形,就更無法練出似斧之勁,與要求的勁根本不符,這就說明它不是劈拳。3、經雲︰出勢虎撲,起手鷹捉。既然提出起手動作是鷹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得是它,所以應該管它叫鷹捉(先生教我們練的劈拳是另外一趟,手握拳,以小臂作斧刃發劈勁的)。談到鷹捉,說來平凡,練形意的人都會,但不好練。甚至有一輩子吃不透、練不到的味道。為什麼?這就得從形意拳的勁追究起。形意拳竟有什麼勁?廣義來講,五行、十二形,一種拳一種勁,甚至一種拳包含幾種勁。而形意獨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勁,卻在于起落、鑽翻。故經雲︰不知起落枉伶俐。如果把起落簡單地理解成是動作的起伏,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在學站樁時,先生那一劃,不正是起落的精華摩挲勁嗎?也就是人們很少知道的翻浪勁。而鷹捉正是練它的基本拳,故稱之曰︰形意母拳。經雲︰起為鑽,落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對鷹捉的起落、鑽翻不理解,就談不上領會形意的真諦。正象先生說的︰"不懂起落,就是傻練!只能鬧個好身體,沒法領會其中竅要!"這話,確什得我們很好地琢磨,弄個明白。

拳法意來本五行 生克里邊變化精

先生曾說︰ "你要健強五髒六腑,改變精神氣質,打好技術基礎,就得先練好五行拳"。還說五行拳不僅鍛煉外在的技術動作,還對培養和發揮內在的精神作用,有顯著效果。並常說︰"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四梢但齊,五行亂發","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等等。細心玩味,確感到它有助精神,長勇氣的作用。這在技擊上該是多麼重要的一環。先生說"內要提",就是要把內在精神提起來,包括把內五行發動起來。"心動如飛劍,肝動似火焰,肺動成雷聲,脾動腎加功"。這樣發動,會增強克敵制勝的信念與威力。

人們練五行拳,大多數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鑽炮橫的順序來練。而先生則不然,先生說講五行,就得講生克制化。練五行拳既為治病、健身提高技術,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來做,也就是按金、水、木、火、土,劈鑽崩炮橫的順序來練。否則,鑽與崩的順序一顛倒,就出了問題。因為劈屬金,崩屬木,便形成了金生木,鑽屬水,炮屬火,又形成水生火。講五行卻又違反相生的規律,從道理就說不通,當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虎未撲食頭早抱 出洞入洞緊隨身

有人曾對 "虎抱頭"提出質疑,引出不少議論。我以為,在形意拳術中虎抱頭是正確無疑的。它是形意技法中獨具特長的動作要領。必須理解並要在平素練習中,嚴格掌握和運用。至于虎豹頭則是與虎抱頭同音,由于臆測誤解而產生的。 尚先生講形意動作,一開始就強調"肘不離肋,用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附身"。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則,起到先打顧法後打人的作用。顧是為了打而儲蓄力量。因為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會使身臂成為一體,臂借身力而力大,身借臂力而得發。再加上鑽、翻、擰、裹、墜使蓄力增至極強,威力乃更大。因之它是有利于防守、發勁的竅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緊隨身不僅是上述涵義的引申,而且是對即將出手的剎那間的要求。洞即人的嘴,出洞入洞就是說出入手都要從嘴這兒走。在手未離身蓄力待發時,手是在頭下抱著,這正和虎撲食的形意相同,故名虎抱頭。虎之撲食不僅蓄力而發既快又猛,而且是爪到嘴也到,故使被撲之物難于抗脫。形意虎形拳的技擊威力,正是借助虎抱頭的束身蓄力,既顧又打而產生的。並且成為形意拳的主要技法,列為四象,即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

火機一發物必落 硬打硬進無遮攔

先生教練的形意拳術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剛勁,迅猛剛實,才能達到 "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松"的技法要求。只有剛實才能達到"火機一發物必落,硬打硬進無遮欄"的技擊作用。因之在形意技法中,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是不符合拳經要求的。剛勁,與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兩碼事。形意練功有返先天之說,要求一切動作順乎自然。練剛勁也要順乎自然,在輕松、和諧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漸去追求上下內外、完整一氣所形成的剛勁。如果是靠笨力氣蠻練,就談不上什麼剛勁了。

形意拳有剛(明)柔(暗)和化勁三步功夫,三種勁的劃分。動用中疾用驟發的為剛勁,緩動遂發的為柔勁,不意而發的為化勁。但是,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同是在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這一基礎上求得的。而且三者還有個同一目的 ------發(打)。講發不論是柔勁還是化勁,都必須有剛勁來作本錢。否則,就是借力而發,也發不出理想效果來。故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我若再有三十年陽壽,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因而先生認為柔(暗)勁的操練,不能分階段單趟地練,否則會得不償失的。特別是化勁,根本沒法分從階段單趟去練,更不是單趟所能練得的。只有在剛勁打好,身力得發的基礎上,根據掌握的技法,把發勁前的過渡動作,從自然輕松中、從技術分解中、從運用默悟中,按技法要求去找,才會漸有所得。這就是尚雲祥先生給予我們撥雲見日的指迷之談。

先生教學十分注重練功找勁,很少講著法。先生說︰ "不論什麼高著絕著,都不是靈丹妙藥,都會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發生不同的變化,甚至有時反被他人所乘。""哪沾哪有,欲發則發","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用先生的話說︰"只有追求這個者是形意拳術的真正精華"。

先生對形意拳的提練升華,有許多獨到和闡發之處有待我們後輩去認識和發揚。 1986年的11月28日,是先生誕辰122周年,僅借本文,略志懷念!並為同好引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