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魏樹人先生對談太極研習

「與魏樹人先生對談太極研習」——歐陽斌

魏樹人大師 :生卒(1924—2013)。1958 年因患神經衰弱及左心房傳導阻滯,與太極拳結下畢生之緣。1982 年, 成為楊氏太極拳大師汪永泉的弟子,並承汪師之遺命,與齊一、劉金印等著書授徒,弘揚楊氏太極拳法,是楊健侯太極拳內功重要繼承人之一。


歐陽斌: 湖南省文聯主席,中國武術榮譽八段,原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武術協會、省太極拳運動協會榮譽主席,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愛好者。


劉應文: 自幼酷愛武術。1990年幸遇魏樹人大師學習楊健侯秘傳楊氏太極拳,追隨恩師23年,忝為內室心傳弟子;尊師重道、悉心傳承,深得太極內功秘授心法,列為楊氏太極拳秘傳(老六路)第六代傳人。


2010 年3 月1 日下午,北京昌平區北七家鎮魏家,魏樹人與歐陽斌、劉應文談研習太極拳的真諦。


1


用心體味拳術奧妙


歐陽斌:我練拳主要是養生。今天來,先把老六路的前面幾個動作演示一下,再請您指教。行不行?


魏樹人:可以。


[歐陽斌演練楊氏太極拳(老六路)第一路]


魏樹人:好,練了多長時間?


歐陽斌:將近三個月。


魏樹人:你可能原來學過太極?


歐陽斌:1989 年我在中央黨校學習時,曾經學過一段,但是沒有學下去,只初步了解一點點。真正學,是這次從老六路開始。


魏對人:很有心得體會。你的拳術根據太極的要求,在靜的方面做得很夠。因這個太極拳術是偏於養生,也就是說太極愛好者對太極的追求是建立在養生方面的。也正是這個八十九式,是汪永泉老前輩從楊家得來的東西。太極拳法中說「招」和「術」,其中「術」是偏於養生的。在養生方面,「術」是屬於神意氣。尤其意、氣內功最終目的就是要精神提得起。



神是一種奧妙,按吳圖南先生所說,神是精與氣的化合。但並非像有些宣傳所說的——神近乎迷信。神的方面是出於一種靈感的出現,這個靈感就是對事物的一切都能分析得特別明了清晰。


比如像流傳很久的太極拳說法是運用在心,實際上不是運用在心,還是需要用腦子去想像。因為太極拳的神意氣,意是首先出來的,拳術上的運用在心,是指出拳必須是以意來領。意是心意之意,就是從無到有。意處於人之正中,就像是佛教的佛祖心中坐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間斷出現的,它是基於「空」。


「空」的前提是什麼呢?是「靜」,就是在初學太極拳的時候,必須用心領會「空」。當練到一定時間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到運用在心,還是你腦海中對拳藝的記憶,這就是有意出無意。



靈感這東西目前在科學上還解釋不透,所以要知道,運用在心必須初步認識「空」。目前你還是有意去記憶,沒有到運用到心,也就是拳書中常說的「脫規矩就是更好地守規矩」,要求就是「無意出真意」,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靈感。


那麼說現在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怎麼去心靜。剛才已經說了,心靜不是用腦子去想,而是憑著逐漸無意形成一種意領, 也就是拳譜中明確指出的「凡此皆是意」。不是形,也就是說重意不重形體,這才能把陰陽擺平了,才能進入「體」跟「 用」。既然能夠在「 體」,即「 招」 中能得到「 術」,那麼在「術」中又有「招」,這就是招中術,術中招,也就是所謂的雙修。


往往太極拳是偏於形體的鍛煉,那麼形體的鍛煉與「以意領形」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以意領形才能夠出現意先呈現, 然後你在長時間練習中無意之間出現太極拳的內氣, 也就是說太極里氣體的出現是由於「意」轉向無意出真意, 這個氣才會出現。


意能囊括氣,氣能與意合才稱作意氣之功。長期意領氣催才能得到意氣內功產生的奧妙,就是神。每個人的身體都隱藏著這種奧妙,但怎麼利用?這是一個問題。


歐陽斌:我看您家掛著一幅字「志無盈求,事無過用,和而不同,為而不爭」,其中「和而不同」是孔子的,「為而不爭」是老子的話,前兩句該如何解讀。



魏樹人:一切的事情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到最終都是無不為。對事物的看法不是有目的地去做,而是無意為之。聯繫這句話來說,無意之中的判斷,即我早就看到這件事必定會出現,事情出現就提前知道它好的一方面,避免它壞的方面,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無我無為」。對所有的事物沒有過多的要求,自然形成的,如同太極拳的恰到好處。因為沒有什麼要求,所以就不會過,太極中也有這種情況。


拳譜中說, 無過不及,尤其是王宗岳老先生。那麼到底是無過呢?還是做到不及?一般提到這句話就說明做過了,就是有求了;不及的方面,就是恰好的方面,就是做得太多了,沒有用簡單方式囊括關鍵問題,沒有分清哪些有內在的聯繫。實際上從文字上看,好像都是千篇一律了。所以太極的修鍊方式方法,不脫離老子、墨子等先賢的說法,是集於各先人的看法。


2


入靜方知動之奇


歐陽斌:以我剛才演練的一路來看,您對我有什麼指教?


魏樹人:剛才你走(練)了一路,思維和領會還是比較快的。拳譜中有一段話,完全以形體的鍛煉是一九,九陽一陰,也就是說偏於力氣(這個氣不是以後我們所說的太極拳的氣)的要求,偏於硬手,勁、手不是鬆軟圓活,更不是鬆散通空,也不是鬆散。還是偏於骨骼,沒有進入積柔成剛。


二八呢?就是八成的形體,二成陰面的內功,這當然比一九要強。我剛才說的三七,三成的對「術」的理解,七成的形體鍛煉。要說這麼短的時間能到這個地步,可以說很有心得體會。四六稱之為好手,但還不能成為妙手,要五陰五陽才能稱之為妙手,也就是陰陽平衡,太極的要求。


歐陽斌:哦,五陰五陽才是妙手。


魏樹人:五陰五陽方為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極。就是說妙手的所有的行為陰陽都是合著的,都是互寓的。那麼剛才談到你練拳的境界,再要求一步呢,就必須一步一步往上升。


如何往上升呢?就是要在三七的基礎上加強「無意出真意」,拳論上有句話「手舞足蹈己不知」,這是進入什麼狀態呢?不是一種很自由很散漫的狀態,而是趨向於「無意出真意」,是處於一種「靜」的狀態,才能靜極思動,就是以靜帶動。拳譜上說過,不靜不見動之奇。



就是說,你沒有做到真正的靜就見不到真正的動的開始,也就是說你是有意去做純動作。要真正到「靜」這個地步,就進入了「鬆散通空」的「空」的境界,就是「手舞足蹈己不知」的境界。在汪老師的傳拳方面是有明確的說法,就是「手出足移己不知」。


比如說「手揮琵琶」也好,或者「摟膝拗步」也好,動作如何不僵硬呢?從你外表看,這麼短的時間練到這個地步是很不錯了。但若要嚴格要求,三七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五陰五陽,所以沒有真正的「靜」就不會有太極拳內功的出現。


歐陽斌:我在研究一種狀態,就是您所說的「化境」,什麼是「入化境」?


魏樹人:第七個步驟,入化境就是一個「空」。這個化境就是老子所說的「無我無為」,也就是練太極拳所說的「手出足移己不知」。在練習太極拳時手出去了,腳出去了,但是腦子裡不知道,這時就是運用在心。要是猛然間去理解這句話,好像這個人得了痴呆症了,不會控制自己的形體了,但實際不是。由於「無我無為」的前提是無不為,這種「無我無為」是自然出現的。


往拳術上說,你的手起來,是誰讓你起來的?你一開始手起來,那為什麼這麼起來?為什麼手心朝上變為手心朝下,再伸出去?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你做很多的動作沒突破上肢運動,然後上肢帶動下肢,上下相隨,再掌握肩、腰、胯,使形體達到太極拳的要求——周身一家,也就是手與足合,肩與胯合,那不是一說就可以合的事情,是在產生自然而不是有意地讓手必須與足合,肩必須與胯合。


這並不是目的地,沒有才是目的地。也就是你剛才問的入化境,這個化境就是什麼也沒有的境界,也就是全體透空,這就入化境了。在八十九式中就寫了七個步驟,其中第七個步驟的大概意思就是「身無形,手無相,全體透空」。而一般人練拳就是先看到形體鍛煉,看人家練得很不錯,也去模仿,但模仿能達到三七就不錯了。


3


承傳功法靠領悟


歐陽斌:魏老師,我現在在體會您的《太極拳術理論與剖析》,「太極草堂,壬午柴扉閉,學子續承傳」如何理解?


魏樹人:這本書在香港出版,由於編排的領悟與理解,還是有所條件限制的。壬午年是2002 年。壬午柴扉閉是指進入壬午年,我的門戶關了,為什麼關了?是我要看看學生的學習、闖蕩、領悟究竟能到什麼地步。汪老師有過一句話,他講到最後就講了這麼一句話,你們能掌握「時機奧妙」四個字,他就不說了。


歐陽斌:時機奧妙,就是這句話:奧妙盡在時機中。




魏樹人:對,其實這句話是倒過來說的,這種奧妙就在於時機。汪老師講的時機奧妙,你們能掌握時機,這奧妙就自然出現了,我就不再往下講了。在當時那會兒,老師確實不再往下講了。也就是說太極拳這方面,楊家的東西,以我的領會,我全講給你們了,我要檢驗你們是不是有心得體會的出現,你們能不能掌握這種時機。


當時我們也不太理解,誤認為是恰到好處。時機在太極拳高級功法也不可能寫出這麼深刻的想法。那麼時機到底是什麼?就是自然出現的靈感。時時刻刻,你一言談我就知道你的目的,事物一出現我就知道事物最終導致什麼結果,比如對社會的推動需政策的「領」,每個人對政策有他的看法,雖然政策寫得很明確,但怎麼看都可以。如果你領會得正確,一樣的事情,三個人處理,你就會處理得特別對,正是政策所要達到的效果。


時機到底應該如何領會?它是自然出現,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就是不用動腦子,手就這麼起來,它肯定守規矩。比如說,你剛才演練中有幾個動作超過了肩圈,抬手過高了。


歐陽斌:那就不守規矩了。


魏樹人:是意要高,形是被領的,形要脫規矩,不要把手舉得老高老高的。你把手舉得高高的,你覺得好,但實際上會出現腕部的僵直,沒有鬆開,肘部沒有鬆開,很可能導致肩部的不舒適。這樣你就淡薄了鬆散通。再比如說,直過了,沒有曲不行。要直中求曲,曲直相求。這就是老子的那句話,事無過用。


太極拳的鬆散通,氣勢不只是在內,而是內外合一,也就是太極拳所說的內外相合。你要把內氣理解成在內不在外就違背了太極拳的要求。因為內外相合,你胳臂出去只能在半米至一米,形體不夠,氣勢也不要超出那麼遠,所以人的外部輪廓上的氣勢只有30 公分,不到1 尺。


氣勢好的時候也不到1米,也就是半米或者半米多一點。這就說明這手是被這氣勢所領著的。這時候練拳不是為了鬆開腕而鬆開腕,而是在什麼情況下都處於松的狀態。尤其要注意腕部要松,書中說「腕部要微鼓」,不能是直的。如果你腕是直的就偏離了五陰五陽,這是你以後要注意的。



陰陽沒有絕對平衡,太極拳的高境界要求是偶然間出現,有時也比較長一點時間出現的是陰大於陽,陰大約佔51%, 陽大約佔49%。你不能有這個額定的想法,陰一定就是51%。它的意思是,在這個時間段總是意在先,就是意領形,陰領著陽。陽是偏於看得見的東西,也就是你這個拳體。拳體的最終目的是透空,透空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沒有,身無形,手無相,就是積柔成剛,也才有太極拳養生,培養元氣的目的,才能提得起精神。


4


透空才能更好養生


歐陽斌:您書上寫的四句話「神視凌空點運行,心納意吞背氣呈。足移手出己不知,奧妙盡在時機中」,請用最通俗的方式解釋一下。


魏樹人:「神視凌空點運行」這句話要分開理解,「神視凌空」是要看到集中,好比你射箭的時候要看到靶子,要命中靶子。靶子在這裡是一種空洞的概念,你真正看到那個點,就集中不會分散,分散就不集中,這個點是集中與分散的說法。


「點運行」則表示這個集中點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在運行,所有的物體都在運行。比如太陽、星星和地球,並不是看到的那樣一動不動,而是在變化,只是人感覺不到而已,否則就沒有白天黑夜,沒有太陽黑子。這個集中點一直在變化,因為它受宇宙中的大氣的影響而不斷變化。太極的形體運動中,所有點都在變化,都在運動。手扶有時是引領,有時是回來。


具體如何理解「點運行」呢?就好比你開始做的「摟膝拗步」,腿的順序,是扭著的,同時手是出去的,是去扶什麼,是去扶凌空的一個靶子。看上去沒有,而我扶的時候又有。這個點由於它是分散到集中,吸引著你的手由分散到集中。那麼,這手怎麼起來的?是意氣領起來的。因而「點運行」這個點可以集中,可以消失。消失就是分散,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從無到有。



綜合來說,「神視凌空點運行」的意思是說點從分散的、從渺渺茫茫中來的,慢慢地來,來了又慢慢分散。好比說星星在天空中來回穿梭,尤其是夏季看得很清楚。它是被某一物體吸引,慢慢靠攏,但到了某一點又開始相互排斥,兩者不會碰到一塊。這個(道理)在太極拳到了一定深度就知道了,要避實就虛,以虛帶實。


歐陽斌:那麼「心納意吞背氣呈」如何理解?


魏樹人:「心納意吞背氣呈」的心不是心臟的心,而是中心之心;納是出納的納。心、意兩者是一碼事,心納的思維偏於形體,意吞就是強調太極拳的那個意。也就是說,它來了, 你是要還是不要呢?它的分散與集中,你要了才能背氣呈。也就是說事物的合二為一,事物的運動是合了再分,合了以後一定要分開;分開之中又孕育著合,這就叫作開合相寓。


歐陽斌:那您所說的「足移手出己不知」,就是自己不知道。


魏樹人:這個就是無意出真意。事物必然都在前進、變化,你手出去了,什麼時候要回來?出去長短多少?手出去也好,手上去也好,要提前考慮運行的終點。終點再走就是僵直,不要僵直。比方說吧,現在我手出去了,一直出,這後背就不是鬆散了,這練拳就一身不舒適了,背臂就會是僵的了。因為你是直中直,不是直中寓曲。什麼是直中寓曲呢?就是你手伸到合適的時候就彎曲過來,永遠要掌握合適。


這裡要集中說明的一個是腕的微鼓,你塌腕是不對的。塌腕,墜肘又沉肩就偏於下,沒有上,上下應該是相隨的。人的骨骼也是這樣,你的腕是微鼓的,就會肘墜腰圈。那麼這三個就必定是上么,也不是,肩要鬆開。所以只是要用第一道防線。


第二道防線、第三道防線就主宰腰上了。人的關鍵是在腰上,腰為統帥氣為旗。這就說明,手出去在舒服的情況下就是直中寓曲,舒服過去一點就是僵硬,這個差距用眼睛看不出。有了這個才能達到我們開始說的「足移手出己不知」。


所謂脫規矩,守規矩,並不是說手要伸得特別直,然後再轉過來,那是僵硬。同時,墜肘、松肩、鼓腕,這是幹什麼呢?是做鬆散通空的「通」,但最終的目的不是「鬆散通」,而是「空」,是入化境,是身無形,手無相,全體透空,再加上老子的無我無為。那手要翻過來,不是你要翻的,而是你手出去的時候,意領氣催。手因為有氣托著,所以才輕靈,所以才手出足移,自己不知道。


背氣呈不是行使一次就永遠背氣呈,每次練一個動作可以有一次或兩次「心吞意納背氣呈」,如此循環往複不停,才能在你身上達到全體透空,入化境。空不了自己,就無法更好地養生。


空到什麼時候呢?要逐步出現幾種現象,人的五臟六腑不知道,呼吸處於一種汪老師所說的「不呼不吸」,實際上是深、細勻、長,要在呼吸很微弱中產生動、靜。練太極拳有的人強調必須是走出去,在空氣比較好的地方,這是條件論。而在太極拳中某一個地方別人不適合,你適合了,這就是養生的陰陽變換。


書上說,「心吞意納背氣呈」就是要透空自己,透空自己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不考慮五臟六腑,因為你在外面就是「足移手出己不知」。這時你能吞進來,背氣能出去。


背氣呈到底是什麼?就是書中提到的「偎鍋底」。這個楊家特地沒有對外傳,也就是汪老師體會的「偎球皮」,兩者其實一樣的。「偎鍋底」不要趨於用鍋底把你囊括起來,不要與鍋子去擠、靠。「偎鍋底」「偎球皮」與背氣呈其實就是背後的氣,也就是佛家、道家所說的背光、頭光,玄頂就是頭光,像廟中或畫上的神像上頭部的光,就是一種氣勢。背光是身後的氣勢,也就是太極拳內與外相合的目的地,所以在外不在內才是全體透空,如果說外也有內也有那就不是全體透空了。


現在說全體透空就好像周身處於一種鬆散狀態,他自然就會通,而心吞意納就是把他集中後分散,集中就是通,分散就是空。目的就是練到人的五臟六腑處於一種「無」的狀態。不會說什麼我胃不合適,呼吸不行的狀態,這就是你開始所說的養生。這必須處於鬆散通空。


「足移手出己不知」就是一種空,我的手出去,腳出去,我自己不知道,是意先出去,意領著的。這就說明第一句話「神視凌空點運行」,是意在領著的,往遠處走了,分散了,就空了。實際上它還存在著,還在領著,只是你看不見了。


那出去了怎麼回來呢?事情的萬物都是集中到分散,某一種氣勢由起到落,這就是動與靜的關係。這是自然的動與靜,不是人為的。


手出去後回來的時候有一個轉換,就好像摸著球皮去轉換,就是合回來,仍然是領著去,領著回來,合上,又領出去了,分開了,循環不已。這時你腳起來,不是你自己要腳起來,而是「心吞意納背氣呈」,他讓你起來的,你的腳自然就起來了。就好像你踩著氣墊上,要放鬆,你手出足移不費勁,自己不知道。


第四句話「奧妙盡在時機中」,這個我們開始講過了,就是你掌握了時機,奧妙就自然會出現。這四句話能概括說明這拳術裡面既有拳又有術,拳就是招,術就是內功,要通過招。招和術是合一的。


歐陽斌:謝謝魏老師,感受頗多,我會悉心體會。

《文史博覽》201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