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拳中的勁與法

《八卦拳中的勁與法》―陳澤勤

筆者自幼酷愛武術,先後學過少林拳、心意拳、八卦拳,並研習截拳道、散打、摔跤、空手道、泰拳等,30年來一直從事專業訓練的教學。仔細品味其內涵,我認為勁與法在技擊實戰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為了使學者在武學之路上不走彎路,現以八卦拳派為主要理論依據,談談“勁與法”的含義及用途。

勁與法,雖然是兩個字,但概念基本是相同的,所以也可稱為勁力。只有勁力才能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故產生了功,功的大小等於作用力的大小和在力的方向上物體移動距離的乘積。在內家拳學上,習練者往往把勁與力分開來認識,總認為勁是靈活的,好像是有生命的,力是笨拙的,相應也是呆滯的。我常常把勁和力當成統一的概念來認識、理解。人本身充滿活力,它賴以生存的就是氣血運行。人的言行,舉手投足本身就充滿“活力”,這種活力是先天性的、固有的。有的人力大,有的人力小,同樣的年齡有的能拿二三百斤重的物體,有的只能拿一二百斤重的物體,這種先天性的力可稱作“死力”,也叫僵勁。力的大小不等於功夫。武術是功夫的代名詞,功夫就是勁與法的融合。所謂武術者就是用功夫和技巧取勝於人,它們相輔相成。

八卦拳以內外兼修為勁的主要來源,也稱內功與外功,實際就叫內勁和外勁。人通過正確的訓練,可以把潛藏的內勁體現出來。人體巨大的能量,只有靠鍥而不舍的正確修煉,才能發揮出來。八卦拳的發力原則是三空、四催、十二緊。三空者,身心空、手心空、腳心空,即寓上中下三盤皆成圓空之意,因空則圓滿無間而正氣從之。氣乃血之帥,氣乃人體物質之基礎,煉氣生神,煉神生精,煉精生勁,氣與力合多一力,因此,氣勁合拳術作矣。四催者,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腕,以腕催指,是為上四催。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踝,以踝催足是為下四催。十二緊者,舌抵上齶,懸頂裹襠,兩膝相抱,剪子腿,趟泥步,五趾抓地,沉肩垂肘,腕緊指實。只有以三空四催十二緊為訓練要領,才能達到內外相貫,上下相隨,全身擰成一個勁,形成渾厚飽滿的立體圓。圓的特性是力量集中,在實戰中方能靈活不滯,避實擊虛,虛實相兼,動靜相合,小可勝大,弱可勝強,借力還力,以柔克剛,是為八卦拳發勁、變勁之基礎。八卦拳有以下幾勁:

1、鑽翻伸縮矛盾勁。八卦拳是以八卦為盤九宮為法,以九宮飛行之巧藏天干地支之妙,用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演化而成。它以陰陽學作為依據,動作特點是要作到在擰勁的前提下進行鑽翻伸縮。鑽是擰住勁後不斷地朝裡扣裹並向前探進;翻是將手臂擰住勁後再不斷的朝外掙、朝前探,二者的關系是鑽到極點就產生了翻,翻到極點產生了鑽,這就是八卦拳中所產生的矛盾力。它如同八卦圖中陰陽魚,陰之極生陽,陽之極生陰之理同。伸即手臂盡量朝後貼伸,做到相對立而又統一。這些特點就易理和用法來說,擰是將勁力團結一致,適中而實在,拳中謂之太極式為和為打;翻謂陰儀式為克為化;鑽中之裹為陽中之陰,打中寓克,鑽中之探為陽中之陽,打中再打,翻中之爭為陰中之陰,克中再克,翻中之探為陰中之陽,克中寓打,這四個勁合起來謂四像式。伸為生為陽儀,縮為化為陰儀。易經上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像之理同。四像生八卦,在八卦拳中其動作含義是推、托、帶、領、搬、扣、攔、截八個勁意。簡單說,推是朝前推去之意;托是上托,托住之意;帶是向回帶拉之;扣是扣住之意;攔是攔堵之意;截是截斷截擊之意。這八個勁意的動作必須是在鑽、翻、伸、縮的前提下變化產生出來的。這八個勁力附以內氣,其奧秘在於氣由精生,勁由氣化,勁與神合,變化於瞬息無形之間。沾粘連隨,借力還力,借打還打,寓破於打等皆蘊藏於八力之中,不用時浩氣長存,蓄力待發;施展時隨心所欲,運用四肢百體。此皆為哲學思想的體現。

2.驚彈抖炸爆發力。八卦拳中高層次發力是驚、彈、抖、炸四勁之和。驚是猝然性的;彈是伸縮性的;抖是震動性的;炸是突然破裂並產生大量的能和強大的氣體物質。驚彈抖炸,在八卦拳中發勁時能產生驚人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產生來源於三空、四催、十二緊。驚彈抖炸是產生功效的實質。在激烈的搏鬥場上,它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驚、彈、抖、炸四勁若能在刻苦訓練中勤加琢磨,久之可產生出如電擊般的感覺效應,觸者隨即飄出丈外。

3.凌空飄出平板力。平板力是把對方擊出後,身體像板一樣平著飛出。此勁是八卦拳特有的勁道。訓練平板力要在內功達到一定的基礎後,還必須作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在此基礎上,雙掌蓄力觸摸對方身體向外的同時兩掌跟隨小臂內旋,在上托的同時並震推迅疾發出,其五趾抓地,谷道上提,臀部下沉,坐胯脊椎如弓,輔之驚彈抖炸之和,撕裂推托之合力瞬間爆發出去,大有天崩地裂之氣勢,“發放整力,合一集中”此之謂也。

4.震碎內髒穿透力。穿透力有震傷內髒、斷裂經脈、滲透肌膚之功效,此勁的產生主要是撕、托之合力。撕是觸之肌表向外及兩側拉,起條件反射作用,同時用托之勁,使掌根有下沉之力。托是向上用力,四個勁之和要恰當,一氣完成,不能有絲毫的間歇,雖然四勁凝聚,然不忘三空四催之要領和驚彈抖炸之妙用。

5.踢折脛骨扳銼力。扳銼是石匠用來銼石、木匠用來銼木、鐵匠用來銼鐵之工具。八卦拳中的扳銼勁在實用時,主要以腳前掌和腳外側部位從下向上快疾踢擊對方前脛骨。在訓練時要充分牢記其四催之發勁。

6.渾厚飽滿含蓄力。八卦拳以蓄力為本,含而不露。何為蓄?蓄是儲存、積蓄和貯藏之意。在八卦拳中,喻含著不動如山岳,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大蒼,浩渺如四海,炫耀如三光,其意則盡乎其志。蓄,也是通過三空四催十二緊的訓練體現出來的。堅持不懈地訓練,其內勁得以積蓄、內在潛能得以培育。八卦拳要求有支撐八面之力。蓄意味著弓已拉開,箭已上弦,尚未松手,一旦松手,箭就迅疾而出,大有排山倒海之勢。八卦拳術其理至深,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蓄勁是非遇目標而不發。在三空、十二緊的基礎上,進行四催發力的訓練,並氣沉丹田,以氣催力,只有這樣才能節節貫穿,力從根發。根者為足,足為人身之根,丹田為中節之根。蓄力要配合身法中的吞吐開合,起落旋,並還要配合呼吸之法。拳論中講,蓄為合為吸,發為開為呼,發力時便知其勁的大小與變化,借力還力,既克又生的螺旋力變化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出來的。“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之理是各位內家拳練習者不可不明的。

無論是蓄力(勁)渾圓勁,包括其他力與發力,都要通過站樁才能把巨大的潛力訓練並發揮出來。其主要樁法以渾圓樁和內功聚靈樁為修煉基礎課程。

下面略談其“法”。

中國武術流派繁多,內家外家多如群星,雖風格各異,招法萬千,然其勁相同,其法一致,若能悟出“武”之真諦,還是多精研一些“勁與法”之妙訣,武功自然就會有所成就。

法者,即運用之巧妙。如若懂勁,必知其法,否則藝不精矣。法者,發勁,運勁和技擊實用之法。王翰之先生曾說:“學拳務要法正,法正則理明,理明則神清,神清則動必有方,日進一日,技高一日,功長一日,雖老弱而不拘。拳法不正,則理必欠明,雖奮鬥一生之精力,亦不免於枉然。易曰‘纖介不正,悔吝為賊’,正此意耳。”也就是說,無論是發力或是運勁,都必須內勁正確運行,且真氣的培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和內功心法為綱領,縱然苦練一生也是無所成就。在發力上,無論用任何軌跡路線務求內外合一,天人合一;踢、打、摔、拿諸技才能很好的發揮並加以運用。發勁靠正確方法加上舉一反三長期地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運勁就是在搏擊術中與對方勁力的變化。勁力變化的訓練,在八卦拳中靠人與人之間的穿掌、推手實戰等項目中體現出來。

總之,拳術乃系心眼手密切配合,一直而發,不招不架,運用長短、剛柔之法與夫無形之氣,發揮閃展騰挪、沾粘連隨之技,以變制變,以不變應萬變。換言之,即於施展時,對方不發者,我不預示打彼之機即已打彼;對方先發者,我借打還打,打彼於破彼之中,實寓破於打,使對方不知破之所破打之所來,其根本奧秘就在於氣由精生,勁由氣化,勁與神合,變化於瞬息無形之間。

諸勁運用之得體,於習者的天賦、師承技術、心理諸方面的因素有關。此見解如有不妥之處,為啟後學,還望各位前輩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