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傳楊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及其基礎功的習練方法(劉金印)

汪傳楊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及其基礎功的習練方法(劉金印)

——跟汪永泉老師學拳心得

(在北京市永泉太極拳研究會內部講座上的發言)

我有幸在1981-1987年跟汪永泉老師學習楊式太極拳。目的主要是養生,著重習練基礎功。經老師言傳身教,循循善誘,自己堅持習練,受益匪淺。對汪傳楊式太極拳的基礎功初步有所領悟;體質增強,慢性病明顯好轉,一直工作到76歲。

現在,我談點學拳的見聞和體會,作為內部交流,僅供參考。

楊式太極拳博大精深,汪永泉先生受到楊家兩代拳師的教益,得其真傳,造詣很高,他所傳楊式太極拳(以下簡稱“汪傳”)有繼承、有發展,有不同於他人所傳的特點。對此大家都在探索、研究。我談幾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汪永泉先生高超的太極功夫

這裡主要講具體的見聞和感受​​。

(一)使進擊者“如錢投鼓,如球碰壁還”。不論對方身形、手勢招術如何、力量大小,只要和汪先生一接觸,立即被擊發出去。揉手可以不用打輪、找時機,沾手對方就出去。真是“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舉兩事例。

1、抗戰勝利後,有個美國兵跟汪先生比武。他重拳出手,被汪先生反擊到旁邊矮牆之上。再試幾次,都被擊出。他稱讚:中國太極拳厲害!

2、解放前,有個蠻不講理的青年,舉扁擔朝汪先生打,被拋出兩米以外,再不敢近前。

(二)意氣拿人,沾手對方就失重。誰和汪先生接手,只要輕輕一接觸,就如手扶柳條,腳跟不穩,身體前傾,關節發僵,很不得勁,難以發力。他是用意氣拿人,控制對方,不用攥、杵、抓、壓、反關節手法。真是“用意不用力”,“接手四梢空”。

(三)引進落空,令人“一激靈”。接手後,他腕子微鼓,對方倒吸一口氣,全身僵直,失去自控能力。引進落空這樣的效果,這是汪先生獨特的功夫。

(四)腕手靈活,能兩指把人彈出。汪先生手臂各關節非常靈活,發人主要用手,少用肘、肩,不怎麼動腰胯。如“擠”,右腕挨人,左手兩指點彈右腕脈門,就把對方擊發出。在汪先生晚年,有個來訪者馬步樁站在汪先生面前。汪坐在藤椅上,用右手兩指點彈其左臂,該人橫跨步跳出。換用左手指,效果同前。該人說,會過不少武林高手,從未見過這樣功夫。

(五)發人輕靈,對方舒服。從接手到把對方發出去,接觸點始終不接實。發人手法很輕。對方感到接觸點有股熱流沖來,就被輕巧地發出去。不但沒有被擊打的疼痛感,反而覺得舒服。

二、注重內功修煉

(一)要學練、研究“汪傳”,需要先從整體上對汪先生關於太極拳的認識及其指導思想進行了解。

汪先生經常強調,要學好、練好拳,先要對太極拳有個正確的認識,指導思想對,才能路子正、方法對,有成效。有的路子、方法,一時也許讓你有點進步,但局限性大,難以得到真功夫。太極拳是內家拳,必須看重內功的修煉,練拳有內外之說。外,指的是姿勢、拳架;內,是內功。練拳要內外相合。太極拳強調,外形的一舉一動都和內氣分不開,必須有內氣的支援,否則就是“妄動”,論胳膊、踢腿,不是打太極拳。內和外,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矛盾的對立統一,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本質的。內和外不是半斤八兩、平起平坐的。 “意氣為軍、骨肉為臣。”意氣居領導、支配的地位。內氣推動內形,不能外形拽內氣。裡不動,外不發。要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明了這點,才知道為何盤架子。盤架子是神、意、氣的運行,主

1、鬆的基礎是靜,在靜的情況下練松。先練靜,後練松。

2、“松沉直豎、中正安舒”是打拳的第一要義。先要把身形調直,百會穴對準會陰穴,保持不變(只有海底針、栽捶、指襠捶少數勢子例外)。

3、鬆的關鍵,是要心氣放鬆。

4、松要求:

(1)全身松。全身神經、關節、筋肉、皮膚、內臟都要放鬆。

(2)全過程松。練拳從始至終都要松。在每一點停下來,都是松著的。

(3)從上向下松,還要從下向上松。

5、各個部位如何松,汪先生講得很多,僅舉幾個要點。

(1)虛領頂勁重在“虛”字。可保證全身松沉直豎,防止出現僵直或鬆懈。

(2)開胸張肘,空胸下氣。胸、背、肩肌肉放鬆。

(3)氣沉丹田。肚皮、橫膈膜始終保持松舒狀態。不能氣壓丹田、氣沖丹田、氣注丹田、丹田較勁。

(4)鬆腰。腰不能用力。每個姿勢都有其合適的腰,交換姿勢要換腰。

(5)松胯;圓襠。不能支胯、尖襠。

(6)松膝。膝不能吃力、僵死,要靈活自如,能轉動。

(7)尾閭中正、下垂,逐節向下松,如入水中。


三、汪傳楊式太極拳的特點

楊式太極拳有不同於其他式太極拳的特點,“汪傳”在其基礎上又有發展,有自己的特點。

汪先生在教學過程中,處處都講到楊式拳的特點。他也作過概括性的表述,三點或四點。每次用語不盡相同,但觀點是一致的。他用的詞語有:自然、舒服、舒適、合適、大方、舒展、得意、美觀、輕靈、圓活,等等。我選擇其講的較多的、有代表性的,講五點。用以私狻巴舸碧氐恪?lt;/font>

(一)自然。練拳時身體各部位都沒有拙力影響,保持自在的和諧狀態,輕鬆自如,舒適安穩;沒有一處吃力、僵滯。呼吸要自然,不要強求呼吸和動作配合。汪先生說,有些人練拳,揪著心,憋著氣,拿著勁兒,端著架子,自己跟自己較勁,矯揉造作不自然。這樣練拳不利養生、出功夫,還可能出毛病。練拳要順其自然得其妙領。汪還說,無論練養生或技擊,都要追求一種“無”的境界。無即有,有即無。練拳時什麼都沒有,用拳時什麼都有。

(二)舒服(舒適、合適)。指身心輕鬆愉快,周身合適。其反面是打拳感到不舒服,“皺憋”,吃力,難受,很累,甚至腰酸腿痛,大汗淋漓,等等。舒服要貫穿在整個練拳過程中。自己舒服,別人看著也舒服;發人舒服,被發的人也舒服。

(三)得意。稱心如意,感到滿意。打拳要悠然自得,自得其樂,自我欣賞,自我享受。其反面是皺著眉頭苦練。

(四)大方(開展,舒展)。指自然,無拘束。打拳要舒展大方,不要自己跟自己較勁,自己束縛自己,縮手縮腳。汪先生提出改“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為“開胸”、“闊背”、“鬆肩”、“張肘”,這是對楊式太極拳的特點的發展。

(五)輕靈(靈活、圓活)。練拳時周身輕靈、圓活,不笨拙,無僵滯處。揉手時,接手、發人都輕鬆,無阻力,發人用“寸勁兒”,“不超過三斤的勁兒”(楊澄甫語)。

自己要意氣放鬆、圓活,猶如一個大氣球,不能有凹凸處,不癟、不扁。發人用氣球“崩”人。

輕靈、圓活在拳譜中經常講,是“汪傳”的一個突出特點。

四、知己之功

汪先生把太極拳功法分為兩步功:知己之功和知彼之功。

知己之功具體功法是松、散、通、空。目的是涵養內氣,強健體魄,“百病不生”;得太極勁兒。知己之功是基礎功,也是養生功,只是二者在練法上稍有不同。

(一)松。鬆對練拳來說,至關重要,是最基礎的功夫。松,才能散、通、空,才能談得上神、意、氣運行,才能養生治病;才能技擊取勝。汪先生說,揉手,松者勝,誰更松,誰就贏;有僵滯處,就算輸。

如何練松?

1、鬆的基礎是靜,在靜的情況下練松。先練靜,後練松。

2、“松沉直豎、中正安舒”是打拳的第一要義。先要把身形調直,百會穴對準會陰穴,保持不變(只有海底針、栽捶、指襠捶少數勢子例外)。

3、鬆的關鍵,是要心氣放鬆。

4、松要求:

(1)全身松。全身神經、關節、筋肉、皮膚、內臟都要放鬆。

(2)全過程松。練拳從始至終都要松。在每一點停下來,都是松著的。

(3)從上向下松,還要從下向上松。

5、各個部位如何松,汪先生講得很多,僅舉幾個要點。

(1)虛領頂勁重在“虛”字。可保證全身松沉直豎,防止出現僵直或鬆懈。

(2)開胸張肘,空胸下氣。胸、背、肩肌肉放鬆。

(3)氣沉丹田。肚皮、橫膈膜始終保持松舒狀態。不能氣壓丹田、氣沖丹田、氣注丹田、丹田較勁。

(4)鬆腰。腰不能用力。每個姿勢都有其合適的腰,交換姿勢要換腰。

(5)松胯;圓襠。不能支胯、尖襠。

(6)松膝。膝不能吃力、僵死,要靈活自如,能轉動。

(7)尾閭中正、下垂,逐節向下松,如入水中。

8)腳心“吻”地。腳趾向外舒展。不能“入地三尺”。

(9)兩肩、臂鬆活,關節連著,又像不連著,“嘀里當啷”的,猶如鞭繩。肌肉要放鬆。

(10)虛腋。不能夾腋。腋下如夾個皮球,球不能扁、丟。

(11)腕要靈活。不能出死彎兒,不能“折”腕。

(12)手要鬆軟靈活。 “十指露縫掌窪心”。手心含一氣球,無論手的姿勢如何變,球都不能脫落。手是雷達、方向盤,是管偵查和掌握方向的,不是發力、打人的,手不能用力。

(二)散

只有鬆不成,還要散。散是進一步松。前面講要從上向下松,從頭到腳松,這時容易把全身重力都壓在下肢。現在講,還要從下向上松,從腳外側松;松踝關節,松膝,松胯,鬆腰。從腰向四周散,意氣從中心舒散到四肢,手心腳心。散成肩圈、腰圈、胯圈。汪先生強調,散是立體的,向上、下、左、右四周散,散成一個大氣球。散是意氣的舒散,不是骨骼向外撐,肌肉向外漲。

散,涉及開合問題。開合貫穿整個練拳過程。這裡說的開,是意氣從中心向四周舒散,開要舒服。合,是意氣從四周自然地回到中心,合也要舒服,合不是收縮,不是聚。一個姿勢可以有幾個開合。

這裡講的是知己之功的散。知彼之功還有散的功夫。

散的問題,前人講的較少,汪先生對散有新的發展。

(三)通

把意氣通過手指通出去一尺到三尺,這是技擊的練法。通出意氣一定要收回到中心,只通出,不回收要傷內氣。收回後,再通出去,再收回來,循環往復進行“內外氣交換”,有利養生和技擊功夫增長。但必須經過長時間修煉,有了一定的功夫,才能進行。養生練法,一般說來,內氣不外洩,只通到手心和腳心。到了高級階段,也可以進行“內外氣交換”。

(四)空。 “渾身透空”說的是一種想像,一種感覺。 “身上什麼都沒有”,無意想幹什麼,舒服,不吃力。對技擊來說,發勁兒時向外一鬆,和對方脫離。對方還擊,找不到著力點,感覺打在空上。

松、散、通、空,要貫徹到練拳的每個姿勢中去。走每個姿勢有四個步驟:

1、起點。對準方向,換好合適的腰,意氣松、散、圓,周身舒通。

2、運行。平送腰胯,進行到合適的程度。

3、重點。正姿勢,“亮相”,意念稍一集中,馬上鬆開。不是一緊,而是一鬆,要舒服。

4、變換。在運行將到終點時,意氣即開始收回,換腰,過渡做下一個姿勢。變換時要保持中正安舒。姿勢與姿勢之間的變換,銜接要自然,不能間斷、停頓、猛變換。要保持意氣運行通暢自如。

知己之功必須通過長期盤架子才能有收穫。楊澄甫要求弟子們每天練八趟架子,每趟一小時左右。初學者要嚴格按照規矩一招一勢認真習練,反复矯正。架子練熟後,要求逐漸減少拙力,開始習練內功。架子要天天練,功夫才能逐漸增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達不到目的的。功夫也寫作“工夫”,必須花工夫,才能得到功夫。

五、知彼之功

知彼之功就是技擊的功夫。知彼之功具體招術很多,我不怎麼懂,只能根據了解,作幾點概括和介紹。

1、有句口訣“周身合適,萬法之宗”。必須初步具有鬆、散、通、空的基礎功夫、太極勁兒,才能習練“汪傳”技擊功夫。否則難懂、難會。

2、知彼之功要招術結合。招是神形手勢、具體動作方法;術是內功,神、意、氣。其中術更重要。汪先生

對方的“中;保持自己的“中”,不被對方找到。以“中”碰“中”,和以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擊發對方某個部位是不相同的。

“中”是什麼? “中”在哪裡? “中”是中心的簡稱,中心不是重心,在中心之側,不固定,沒有阻力。用意氣擊發這點,能動其全身,把對方輕脆地發出去。 “中”難學、難懂,必須經老師言傳身授,自己有相當功夫和實踐經驗才能掌握。 “一碰就是對方的‘中’”,這是汪先生獨到的功夫。

7、“以散打散”。技擊,以散打散和以聚打聚不同。發人是一鬆,而不是一緊。散是把對方的力散化,放掉不要;或留一半作借力之用。把對方來力散了,對方就緊了,失去技擊反抗能力。

8、功夫上手。也叫勁源移位,汪先生把勁源移到手上,手中有個氣球,代表自己的“中心”。手中球不停地旋轉,“接力不過腕”,朋、捋、擠、按、採、挒、肘、靠都在手中行。一般不需要動腰、胯、步法。功夫上手是懂勁兒的最高階段,是汪先生獨到的功夫。

9、氣球“崩人”。自己像個大氣球,無邊無際,對方摸不著邊。不管對方身形手勢招術,不在接觸點上和對方爭,而是用氣球化、發,用氣球“崩人”,用神、意、氣發人,用“想法”發人。這是比聽、問、拿、放更高級階段的功夫。


六、崇尚武德

崇尚武德是“汪傳”的重要組成部分。

汪的太極拳的造詣很高,德藝雙馨,注重武德。他熱愛拳術,無私奉獻。培養出一批水平高的弟子;口述筆錄出版了《楊式太極拳述真》,把成果貢獻給社會。他繼承和發展了楊式太極拳,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他水平很高,但自稱只達到太極拳的中級階段,距“入化境”階段和“神明”階段尚有距離。對他種拳術、拳師,只講特點,不論短長。他說,不管哪種拳,學好了都好。以武會友,點到為止,不自恃藝高,給人難堪。他熱心教育工作,授拳認真負責,循循善誘,傾其所有,沒有保留。他收徒弟,先要考察其人品,“訪徒弟要三年”。他說,教育後輩,要崇尚武德。第一,要把練拳的道德講通;第二,要把火性煉化;第三,要把後天之為練柔;第四,要把傲性去掉;第五,要把好鬥之心免去。教學生,須先要解決這些問題,然後再傳技擊之法。以後還要不斷地讓他們克服這些缺點。他把“推手”改稱“揉手”,有從武德方面的考慮。

我是學煉養生功的,對技擊功只是跟著聽講、聽勁兒。沒有學練揉手、大捋,所以“汪傳”真是“一知半解”,不怎麼懂,水平能夠有限。今天講的只是個人的見解,難免有不當、片面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