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劍法筆記

(浙江温嶺胡子謨記)

武當劍法筆記


(浙江温嶺胡子謨記)

[1939]

第一路


預備式(上手稱甲下手稱乙)


甲乙各執劍就位――左手執劍反貼左臂外方,右手垂直貼右胯傍,兩足平立,離開之距約與肩等,身體正直,目平視前方。

出劍式


甲乙各交劍與右手――右手戟指掌心向上,屈右腕與腰平,伸右臂向右與肩水平,頭向右轉目視右手,轉左足向左方,轉身上右足,左足微屈,右足着地,同時右手戟指向前一指,目視敵方。退右足同時轉身,兩手自左上向右後方畫一大圈,左右各收至胸前,右掌向上,左掌向下,將劍交與右手,斯時身體作勢下挫,重心寄於右足,目仍視敵方。

甲乙各伸劍平刺――斯時左足在前,右足在後,成弓箭步,左手戟指在左額前方,右手極力伸劍平刺,太陽劍。


甲乙對反繃――右足進一步立定左足作探步,蹲身向下,左手戟指微屈臂向左,右手以中陽劍反繃,頭向右,轉目注對方之腕。


甲點腕――突然起立轉身收左足,向左斜後方,半步着地,卽出右足,作預備姿勢,足尖點地,右手以中陰劍尖點敵腕,左手戟指微扶劍柄,目注敵腕。


乙抽腕――乙亦突然起立,轉身立定左足,換出右足,向右後方退一步,右手以老陰劍從下方抽甲之腕,同時體重移於左足,成弓步,目視敵腕。

對刺――甲乙各將右足後退,右手提劍前刺,(老陰劍)同時上體竭力向前探,左手戟指,置左額前方,手掌向外,目注敵方。


對繞走(換位)――兩劍仍相交,甲乙各起右足,進步向左方繞走,對換位置,仍取前勢停止。

乙反格――乙以中陽劍反格甲腕。


甲帶――甲將劍轉為太陽劍,同時將肘往下一沈,劍往左帶,身半向左轉,兩足在原位置,左實右虛,目注敵人劍尖。


乙帶腰甲反格乙腕――

甲見乙腕避去,已為我劍所不及,趁勢轉為太陽劍,帶乙之腰,乙卽含胸轉腰,避過甲劍,同時將劍變為中陽劍,反格甲腕,如是往復三遍。

乙壓劍貫耳――俟甲劍反格,正轉變帶腰時,突然將劍變為中陰劍,往下橫壓甲劍,隨卽起身以太陽劍貫甲右耳,左手扶住劍柄。

甲直帶腕兼繃――右手用中陰劍左手扶住劍柄。往後直帶復往下一沈,劍尖正對敵腕繃刺。


對提――乙避甲之劍尖,提腕變為老陰劍,刺甲之腕,甲亦提腕,變為老陰劍以防之。


對劈――甲乙各將劍尖自左下方向上繞一小圓圈,變為中陰劍,直往下劈攻敵之右腕。

乙刺喉甲粘帶――乙右手變太陽劍左手扶住劍柄,由下往上正刺敵喉,斯時劍尖向敵喉,劍柄約當自己胸下,甲亦變為太陽劍,左手扶住劍柄,劍身粘住乙劍,同時身體微向右轉,帶去乙劍。


甲刺喉乙粘帶――甲旣帶去乙劍,趁勢伸劍刺乙之喉,乙亦轉身粘帶,復反刺甲,如是三遍(太陽劍圈)。


甲橫攪乙隨之――甲俟乙劍刺來時,將劍粘住乙劍,向右向下橫攪之,同時舉右足交步向左繞走乙隨之亦交步向左繞走,斯時兩劍相粘不離,隨攪隨走,各俟機會,但攪時各伸出右手,左手戟指置於左方,平掌向外,頭向右轉,目視敵劍。


乙擊頭――如前繞走,彼此互換位置時兩劍尖已第二次互攪至下方,乙劍正換至甲劍外方,甲劍正向上攪乙趁勢以少陽劍擊甲之頭。

甲擊腿――身微向左後披重點寄於左足,成左實右虛弓步,避過乙劍,同時右手變太陰劍,斬擊乙之右腿。

乙截腕――體重寄於左足,舉右足向左前方斜進半步,避去甲劍,同時右手變為太陰劍斜截甲腕。

甲帶腕――右手變為太陽,往左肩前帶避,劍尖向敵方劍把,較肩略低,目注敵人。

乙上步截腕――右足向右斜方趕上一步,右手用中陰劍,截敵右腕,重心移於右足,成右實左虛弓步。

甲抽手――將腕往下一沈,避去乙劍,同時右手變為老陰劍,從左向右抽乙握劍之手。

乙抽避甲刺腹――趁乙抽劍避開之時,用中陰劍直刺乙腹,斯時體重移於右足。

乙截腕――身微側讓去敵劍,右手用中陰劍橫截敵腕,斯時體重寄於右足。


甲帶乙反格――甲用太陽劍姿勢,將右腕往左前方一帶避開,同時收回右足移向左斜方半步,身半向左:目視敵方,乙劍跟隨敵腕由下往上反格,中陽。

甲抽腕保門――將右腕往上一翻,變為太陰劍,同時劍尖向下由左往右抽乙之腕,退步(右足往後退一步)轉身,斯時右手微屈高舉在右額前,成中陽劍,劍尖向敵,左手戟指扶住右腕,身體向右,體重寄於右足,左足置於右足左前方半步,足尖點地,目注敵方。


乙帶腕保門――乙劍變為太陽,往左帶敵之腕,同時收右足至左足前方半步,然後變為中陽劍,右足往右後方退一步立定,成保門姿勢。

(完)

第二路

乙上步擊頂――右足前進一步,同時右手以少陽劍擊甲之左頂,左手分開置於左後方。

甲上步擊腕――右足前進一步,同時右手用太陽劍擊乙之腕,左手分開置於左後方。


甲乙對提――乙先提,甲隨之式如前。


甲乙對刺膝――各將右足微起用左足着力一蹬,箭步前進,刺敵之膝,但兩劍相拒,各刺不中(此時另有動作須面授)。


甲乙各上步反繃――當刺不中,彼此挨身而過時,各將劍變為中陰,竭力使用劍身粘住敵劍,(防其趁勢而入帶腰或帶腿也)斯時雙方各將左足前進一步,披身下挫,同時以中陽劍反繃敵腕。

甲轉身點腕――以左足着地迅速轉身起立,收回右足,成預備步,同時以中陰劍點敵之腕。


乙轉身斜步繃腕――迅速轉身起立,以右足着地,左足隨卽向左側方移進一步,收回右足,成預備步,身向下沈左手扶住劍柄,同時劍尖向上斜繃敵腕。


甲抽――將腕往右外避去乙劍,右腕下沉抽乙握劍手,同時右足向右前斜方跨出半步,重心在右足。

乙刺腹――趁甲抽劍避開之時,用中陰劍直刺甲腹,同時右足向右前斜移半步,重心寄于右足。


甲左截腕――俟乙劍刺腹時,將身略偏避去乙劍,同時右手以中陰劍向前截乙執劍之手,重心仍在右足。


乙劈甲亦劈――如前對劈之式。

乙上步貫耳―右手變為太陽劍,左手扶住劍柄,上右足探身伸劍貫敵右耳。


甲平帶――右手用太陽劍,垂肘轉腰,同時將劍往右後方平帶乙腕,格開乙劍。


乙抽腿――趁勢將劍一翻,變為太陰,轉身抽甲之腿。


甲刺腕―向左斜方舉起右腿,避去乙劍,同時右手將劍尖指敵右腕刺去。


乙退步繞避,甲進步追刺――乙向右退步繞避,甲向左進步繞追,雙方各循半圓形之弧線進退。

甲抽腹乙含胸轉腰刺腕――甲進至中圓形弧線將終點時,將劍轉為太陰,抽乙之腹,乙卽含胸轉腰避去甲劍,同時將己劍轉為太陽,刺甲之腕。

甲退步繞避乙進步追刺――甲亦向右循半圓形弧線退步繞避,乙進步繞追,如是三遍。


乙壓劍上步擊頂――乙繞退將至終點時,突然止步將劍變為太陽,微抬其腕,讓甲劍從腕下刺過,趁勢將甲劍壓格於外方,隨卽上步擊甲之左頂。

甲退步帶腕上步回擊――退步避過乙劍,同時將劍往右外方平帶,復趁勢上步回擊乙之左頂。


乙退步抽腕保門――俟甲伸劍進擊,轉為中陽劍,從下方抽甲之腕,同時右足退一步保門。甲退步保門。


(完)共十九式不同者十式


第三路


乙上步劈頂――右足上步,右手用中陰劍,正劈甲頂。


甲格劍進步翻身帶腰――上右足,用中陽劍格,隨卽向左前方進左足,復交步上右足,右手將劍轉為太陽,帶乙之腰。


乙格腕帶腰――一面含胸轉身,退右足避過敵劍,一面將劍尖下指,右腕上提,從左往右外方格甲之腕,


甲旣翻身避去,乙迅速向左前方進左足,復交步上右足,亦將劍變為太陽帶甲之腰。


甲格腕帶腰――亦如乙之動作,如是互換繞走數遍。

乙壓劍貫耳――俟甲劍轉為太陽,尚未進步帶腰之際,用中陰劍往下擊壓,隨卽起身上步,用太陽劍貫甲右耳。


甲直帶繃――起身微向後挫,用中陰劍直帶兼繃敵之腕。


乙提――如以前式,提劍刺敵之腕。


甲反擊腕――右足向左方交進一步,身向下蹲,同時將劍從左下方繞一圓圈,側面反擊敵之右腕,左手扶住劍柄,頭向右轉,目注敵右腕。


乙反擊腕――亦用甲同樣動作姿勢反擊。


對繞走――甲乙兩劍尖各指敵腕,蹲身繞走,從左方向右繞走,至互換位置時停止。

乙抽劍刺――突然抽劍向後變為中陰劍直刺,同時右足開一步向右。

甲反格腕――抽劍向後,同時右足開一步向右,用中陰劍,從敵腕下反格之。

乙直帶腕――微抬其腕,劍尖向下交敵之腕,隨卽將腕往下一沈,向後抽帶。


甲反手帶腕――甲將肘往下往左避去敵劍,同時反腕,成中陽劍,抽帶敵腕。各退步保門。

(完)其計十五式不同者六式


第四路


甲上步洗――右足前進一大步,右手執劍從右下方往上洗,變為中陽劍,伸直右臂左手戟指,置於左後方,兩足成右實左虛弓步,目視敵方。


乙上步帶腕(陽劍圈起手式)――右足向左前方側進一步,身體微蹲,右手執劍,從右上方經右下方向左前方復轉右前方,畫一螺旋形反帶甲之右腕,斯時變成太陽劍,伸直右臂,左手同時扶住劍柄,頭半向右轉,目注敵腕,兩足成交步。


甲上步帶腕(陽劍圈起手式)――亦如乙之動作姿勢,反帶乙腕。


對陽劍圈――甲乙各先進左足,同時將劍往自己懷中帶回,


次進右足,同時將劍由左往右平走一圓圈,反帶敵腕,如是繞走三遍。


對陰劍圈――甲乙各將劍變為太陰,同時開右足向右側方探步,一面繞走,一面抽敵腕與敵腹,如是繞走三遍。


乙進步攪――如前繞走至終圈時,突然將劍往胸前收回,變為太陽劍,劍尖從右往左(在敵腕上)復從左往右(在敵腕下)繞攪敵腕,一面逐步前進,左手扶住劍柄,此動作全在腰腿手腕一致敏活,否則難以得勁勢矣。


甲退步攪――甲亦如乙之動作,但隨乙之進逼,逐步後退,(進退之步法須四平步挫腰)。


乙退步抽帶――用太陰太陽劍,從敵腕下方抽帶,一面逐步後退,(此式如太極劍中之獅子搖頭)。


甲進步抽帶――亦用太陽太陰劍,從敵腕上方抽帶,但甲用抽,則乙用帶,適與相反,一面逐步前進。


乙繃腕――退回原位置時,突然用中陰劍上繃甲腕。甲抽劍避之。兩手相左右分開。

乙上步刺頭――斯時見敵方正面無備,上步用中陰劍直刺其面。

甲壓劍――將頭向左側一偏,避過敵劍,同時右手將劍壓住敵劍,向右下方,兩足須左實右虛。


乙反壓――將敵劍反壓於左下方,兩足須左實右虛。

甲帶腿――趁我劍被壓時,進劍帶敵之右腿,隨卽起身,將劍反擊敵之右耳,伸直右手,兩足右實左虛弓步。

乙直帶兼繃。――身體微向後傾,同時用中陰劍,由前向後直帶敵腕,終仍變為繃式。


甲乙各提劍保門――甲先變為提,乙隨之。

(完)共計十七式不同者十式

第五路上

甲乙各作伏勢――身向右後方下披,重點寄於右足,伸直左腿,近貼地面,右手變為太陽劍,橫於胸前,劍尖向敵,左手戟指扶右手之腕,目視敵方。


甲上步直刺――聳身向前,右足前進一步,右手用中陰劍直刺敵胸。

乙上步擊腕――聳身向前,右足前進一步,右手用太陽劍,平擊敵腕。


甲抬腕平擊腕―-

抬高手腕避過敵劍,同時以太陽劍,平擊敵腕。


乙側身截腕――左足向左側開進一步,成左實右虛弓步,體重寄於左足,同時右手用中陰劍,從敵之右前方,側截其腕。

甲側身截腕――亦如乙之動作姿勢。


對提對繞走――此兩動作已見前第一路中。


甲正繃腕――繞走至互換位置時,突然轉為中陰劍,繃敵之腕,

乙帶腕避――向左帶腕,避去敵劍,身體同時半向左轉,體重寄於右足。成左實右虛弓步。


甲進步反格腕――左足速進一步,同時以中陰劍,劍尖斜向下方如提劍式,左手扶住右腕,用力自下向上反格敵腕。


乙截腕――將右腕抬高,避去甲劍,從甲腕上繞過,用中陰劍截其腕,斯時體重移於右足,成右實左虛弓步。


甲上步截腕――速離開左手,將右腕往右一移避過乙劍,同時右足前進一步,成右實左虛步,截敵之腕。

乙抽身截腕――略移右腕,同時抬腕,劍尖向下截敵右腕外方,兩足變左實右虛。


甲壓腕(或作截腕)――將腕往左避開,同時將劍從敵腕上繞過,下壓敵腕,(用太陰劍若截則用中陰劍)斯時步法變為左實右虛。

乙抽手截腕――仍如前式。


甲帶腿――斯時右腕旣被敵劍壓住,惟有趁勢從下往左帶敵之腿,同時體重移於左足,收回右足,移至左足前方半步,復趁勢刺敵之腰。

乙刺腰――蹺起右足,避過敵劍,迅速起立,將右足移至左足前方半步,身半向左,右手以中陰劍刺敵之右腰。


甲抽腕――抬高其腕,一面避去敵劍,一面以太陰劍抽敵之腕,同時收回右足,向右前方移一步

乙金鷄獨立刺胸――右手往左一帶,避去敵劍,隨卽以中陰劍,直刺敵胸,並提起左足,全身重點,寄於右足,作金鷄獨立式。


甲擊手――用太陽劍平擊敵之手指。


甲乙各提劍保門,甲先提,乙隨之。


(上半完)。


甲乙各作伏勢――見前。


乙上步刺胸――上右足,用中陰劍,直刺敵腹。甲上步平擊。


對提――見前各式中。


對劈――用中陰劍直劈,取敵之左方,與以前各式中取敵之右方者不同。


對刺腹――中陰劍直刺。

甲反格腕――中陰劍從敵腕下方反格。


乙反帶腕――開左足,向左斜方上,全體向左傾,右手從敵腕上以中陽劍往左一帶。


甲反腕帶――與第三路末式乙之動作同。


各轉身劈――雙手捧劍,劍尖向下,轉身向右,上左足,復轉身退右足,當轉身退右足時,趁勢將劍舉起劈下。各保門。


(完)共計三十式不同者十二式。


武當劍法五路共百一十劍,其中不同者有六十劍,李芳宸先生所傳也。武林黃文叔為先生入室弟子,余從文叔遊,因得而私淑焉。憶龍年寓杭垣湧金門時,距文叔之西湖新宅不數里,晨夕過從,每當酒酣耳熱,輒相與起舞,意氣豪甚。顧此年衰病侵尋,置不復習,強半遺忘,甚矣余之惰而荒也。今春遇文叔於滬上,彼方以劍法授潘子時雨,傅子養德,徐子梅岐,且假余庭固為演練之場,於是向之遺忘者歷歷然復印諸心目,濡筆記之備他日復習之用,且以記此一段因緣云。

民國二十八年歲次已卯三月一日 易範齋主人子慕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