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心意的特點

戴氏心意的特點

--------------------------------------------------------------------------------

內容︰戴氏心意拳分為樁功、單式練法、套路練法、散打、兵器幾部分。李秀寧藏古本《戴氏六合拳譜》目錄為︰斬截、裹胯、挑頂、雲領、出拋、虎撲、起手、鷹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 基本功為樁功,名曰︰養丹田。兩腳相並直立,頭上頂,目光前視。兩手以掌心按丹田(小腹),左下右上。然後兩手掌卷曲身起,兩手歸原處,動時深呼吸,以意為先,用意不用力,反復多次。此樁歌訣有︰

靜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

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步法分︰虎步、雞步、蛇行步、龍形步、車輪步、坐盤步、進退連環步、人字步、縱步、箭步、串步、快步等。

其中虎形步為基本步法。虎形步又名弓箭步,其勢有如猛虎出洞之威。此步分甲乙兩型。甲型,右腿彎曲如弓,左腿向前伸直腳跟著地,腳尖扣起如箭。乙型,前腿弓,後腿蹬直。鼻尖、膝尖、腳尖垂直成一線,頭肩胯後腿斜成一條線,兩腳前後相對成一字步,整體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單式練法還有七炮、七膀。七炮是通天炮、掘地炮、斬手炮、連珠炮、捉邊炮、橫底炮、追風炮。七膀是鷂入林膀、犁行膀、果風膀、雲磨膀、押磨膀、人字膀、波落膀。

單式拳法分︰五行拳(劈拳 -----起為掌,落為拳;崩拳-----拳法;鑽拳----掌法;炮拳-----先拳後掌;橫拳-----拳掌相合)、十大形拳(龍、虎、蛇、猴、馬、鷹、鷂、燕、雞、熊)、七小形(螳螂形、鶴形、貓形、鼉形、鳥台 形、喜鵲蹬梅、蜻蜓點水)、戴家三拳(鑽、裹、剪)及點穴法。

套路練法的一趟“四把拳”,五趟“閘式捶”。戴家四把拳與河南大同小異。所謂四把,即︰一把橫拳、二把挑領,三把鷹捉,四把斬手炮。具體動作名稱是︰一、起勢;二、六合勢;三、按頭式;四、頭手;五、箭步;六、橫拳;七、轉身鷂子入林;八、挑領;九、鷹抓;十、斬手炮;十一、單點;十二、通天炮。反復兩遍。

五趟閘式捶,重視往下壓勁,如閘門斷水,並非繁雜之“雜”。

套路練法還有一套小紅拳,一趟連環把,謂之“心意拳中之少林門”。雖由戴家傳出,但非戴家拳法之本體。

據戴家口傳,此兩套少林拳法,系當年姬龍峰在少林寺居住期間和寺僧交流的拳法,龍峰把心意拳術傳與寺僧(多年來為少林寺秘傳之精品),又從寺僧那里學來了小紅拳和連環把兩個套路。此傳說在少林寺僧和河南心意拳界得不到證實,年代已久,無從考證。

戴氏心意拳無對打套路,強調從實戰出發,即散打。戴龍邦規定,練拳時保持原身打扮,不準因練拳而更衣脫帽。因突然應敵,哪有更衣脫帽的時間。

兵器有四械︰六合刀、六合槍、六合棍、峨嵋刺。

此外還戴家三棍︰崩棍、炮棍、反背棍。歌訣有︰

三拳三棍非尋常,無窮奧妙在內藏。

學者悟出其中妙,武藝之中狀元郎。

戴氏心意六合拳特點是特點重神不重形、重內不重外,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配合的內功拳。具體特點是︰

以意領氣,氣發丹田 。此拳重意,所謂“心意誠于中,肢體形于外”,以養丹田為重點,內勁發自丹田,以意領氣,使內勁運轉全身。

無手不圈,無勢不圓 。心意拳無論出拳出掌都呈圓形。上旋下旋,內旋外旋,立旋平旋。運動如行雲無斷勁,高低起落如彈簧。通常是身落手起,身起手落。

由慢而快,三步功夫 。初練時越慢越好,以養丹田之氣。練到一定時間後即可快慢相間,有了相當功夫之後 ,練時越快越好,以求實用。

由松入柔,積柔成剛 。初練時肌肉放松,去拙勁拙力,四肢以柔為貴,習之既久即產生一種內勁,所謂爆發力。

手腳相合,攻防交替 。此拳順式多,出左腿同時出左手,出右腿同時出右手,手腿齊到。與人交手時,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互變交替使用。無純防手,亦無純攻手。

戴氏心意拳與其他拳法的比較

戴氏心意拳與馬學禮一系所傳心意拳同源于姬氏,因此兩拳內容、架式、名稱、運動特點都十分相似。不過馬氏拳法剛中寓柔、猛烈快速,比戴賓拳法偏剛。李洛能一系在河北所傳的形意拳,源于戴家,然而李氏另有創見,差別較大。李氏形意拳以三體式為基本姿勢,要求相對平衡,不許忽高忽低。與人交手時,李氏拳法多用梢節擊人,而戴馬二家拳法則常用頭肩肘手胯膝足七處擊人。

戴氏心意拳在練功要求上頗同太極拳,但架式不同,名稱各異。楊式太極無論前期後期,都要輕慢圓勻,陳式太極則要求快慢相間,剛柔相濟,都沒有“越快越好”的要求。在技擊理論上,戴氏拳法要求進攻為主先發制人,而太極拳則要求以靜制動,後以制人。

戴氏拳法具有氣功的特優點,對健身有良好的作用,但它畢竟是技擊術,習拳者不能象氣功師那樣直接為病人治病。因而又不同于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