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劍的劍法與基本把法

武當劍的劍法與基本把法

一、劍的方位名稱

1、立劍:劍刃朝上下為立劍。

2、平劍:劍刃朝左右為平劍。

3、豎劍:劍尖向上,劍身豎直或稍斜為豎劍。

4、垂劍:劍尖向下,劍身垂直或稍斜為垂劍。

二、劍器各部位名稱

“劍”為古兵器之一,被譽為“百兵之君”。劍器已有數千年的演變發展歷史,其演進更為精良。劍之各部名稱亦有異同。現將劍體之各部位名稱簡釋如下:

1、劍身:指劍的護手前至劍尖的全長。

2、劍尖:劍身最前端尖銳的部位,鋒芒之尖。

3、劍鋒:指劍身的前端約三寸兩側刃口。

4、劍刃:劍身兩側鋒利的部位,分為上下兩刃口,各又分前、中、後三部。

5、劍脊:劍身中間一條直線隆起的部位。

6、護手:亦稱格,劍身與劍柄之間作為護手的部位。

7、劍柄:劍格後部作為持握的部位。

8、劍鐔:亦稱首,劍柄的柄頭。

9、劍從:劍脊至劍刃部分。

三、劍指與持劍法

1、劍指:又名劍訣。指在劍術練習和應用時,不持劍手的手型,一般保持為“劍指”姿勢。即把食指與中指盡量併攏伸直,無名指與小指屈握於手心,拇指壓在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指節上,此為壓指訣。在動作變轉中,拇指與無名指也可鬆開屈而不壓,但不可以伸直,稱為開指訣。

2、持劍法(左手):左手虎口對準劍的劍格處,拇指由劍格上分向下,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由劍格下方卷指,相對握住柄,食指伸指貼附於劍柄上。使劍身平貼在左前臂後側,不要使劍左右搖擺。

四、持劍基本把法

把法是持劍握柄的方法。要練好劍術,除了正確掌握好劍法之外,還必須運用好把法。只有準確有力地操縱好把法,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劍法。基本把法有以下五種:

1、滿把。手握劍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並齊握緊,第一節指骨排列平正,拇指屈壓於食指第二指骨上面,腕關節正直,虎口正對劍格靠緊。

2、螺把。手握劍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指骨,由小指開始依次向上微微凸起,拇指靠指於食指第三節指骨,腕關節微微下屈,以食指第二指骨靠攏劍格,形如螺殼。

3、壓把。由滿把將無名指和小指放開,以無名指的第一節指骨和小指壓於劍柄後端上面,勿使劍尖在前下墜。武術之家

4、鉗把。專以食指、拇指和虎口的挾持之勁將劍柄鉗住,其餘三指自然地附於劍柄。

5、刁把。專以虎口的挾持之勁將劍柄刁牢,拇指、食指和中指自然伸直虛附於劍柄,其餘兩指基本上離開劍柄。

五、手位變動陰陽圖

1、中陰劍:拇指一側朝上,手心朝左,持立劍。

2、少陰劍:手背朝上而稍外斜(前臂稍外旋),持斜立劍。

3、太陰劍:即陰劍,手背朝上,手心朝下,持平劍。

4、老陰劍:手背朝上而稍內斜(前臂稍外旋),持斜立劍。

5、中陽劍:拇指一側朝下,手心朝右,成反手立劍。

6、老陽劍:手心朝上而稍外斜(前臂稍外旋)持斜立劍。

7、太陽劍:即陽劍。手心朝上,持平劍。

8、少陽劍:手心朝上而稍內斜(前臂稍內旋),持斜立劍。

六、劍法分解

刺劍:立劍和平劍向前直出為刺,力達劍尖,臂與劍成一直線,多用螺把。刺劍有平刺、上刺、下刺、低刺、後刺、探刺等多法。

劈劍:立劍,由上向下為劈,力達劍身,臂與劍成一直線,著力點在劍刃,多用螺把。有左掄劈、右掄劈、後掄臂等法。

撩劍:立劍,劍尖由下向前上方為撩,力達劍身前部。多用螺把。有前撩、後撩、正撩、反撩等法。正撩劍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貼身弧形撩出;反撩劍前臂內旋,其他同正撩。

掛劍:立劍,劍尖由前向上向後或向下向後為掛,力達劍身前部。左掛多用滿把,右掛多用壓把。上掛向上向後貼身掛出,下掛向下向後貼身掛出,掄掛貼身立圓一周。

剁劍:立劍,劍尖在前,用劍下刃由上向下平切至地面為剁,力達中下刃和後下刃,多用滿把。

點劍:立劍,提腕,使劍尖猛向前下為點,力達劍尖。臂伸直,多用螺把。

崩劍:立劍,沉腕使劍尖猛向前上為崩,力達劍尖,臂伸直,劍尖高不過頭。多用滿把。

斬劍:平劍向左(右)橫出,高度在頭與肩之間為斬,力達劍身臂伸直,多用螺把。

攪劍:平劍,劍與肩同高,攪動時肩、肘、腕協調一致,向左(右)小立圓成立圓錐形絞動,如劍尖圈繞立圓較小,劍身成前錐體形或倒錐體形,力達劍身前部,肘微屈,多用螺把。

洗劍:立劍(古代劍法)由下向上方貼身弧形撩出,力達劍身前部下刃,多用螺把。

抱劍:右手抱劍於胸前,劍尖朝右為橫抱劍,劍尖朝上為立抱劍,劍尖朝前為平抱劍。

托劍:劍尖橫向側方,用反向虎口一側的劍刃向上托起,著力點在劍中端或後端,多用滿把。

架劍:立劍,橫向上為架,劍高過頭,力達劍身,手心朝里或朝外,多用滿把。

帶劍:平劍或立劍由前向側後或側後上方抽回為帶,力達劍身,多用螺把。

雲劍:平劍,在頭頂或頭前上方平圓繞環為雲。上雲劍在頭頂由前向左後繞環,要仰頭;(左)右雲劍在頭前上方向左後(右後)繞環,頭向左肩側倒,多用鉗把和刁把。

格劍:劍尖斜朝下,劍身下刃朝外,前臂內旋(外旋),向左(右)弧形擺動格擋,力達劍身前部下刃,多用螺把或滿把。

提劍:劍尖垂直朝下為倒提劍,前臂內旋,虎口朝下。立劍向下向右上方貼身弧形提起為右上提劍,高與肩平,劍尖斜朝下。左上提劍時,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向左上提起,其他同右上提劍,多用鉗把。

抹劍:平劍,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為抹,高度在胸腹之間,力達劍身。旋轉抹劍要求旋轉一周或一周以上。多用螺把或滿把。

擊劍:立劍或平劍,使劍鋒刃處向前或斜方擊出,力達劍尖,多用螺把或滿把。

抽劍:平劍或立劍,由前向側後上(下)方拉回為抽。傳統劍法中,曾用陰手為“抽”,陽手為“帶”的分法。有上抽,下抽等法,多用滿把。

壓劍:劍身扁平從上向下按壓,力達劍身平面,有下壓、內壓等法,多用滿把。


七主要步型步法腿法平衡分解

1、步型

弓步:前腳微內扣,全腳著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部與腳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腳尖裡扣,斜向前方,全腳著地。

馬步:兩腳左右開立,約為腳長的三倍,腳尖正對前方,屈膝半蹲接近水平。

虛步:後腳斜向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腳著地;前腿微屈,腳麵繃緊,腳尖虛點地面。

僕步:一腿全蹲,大腿和小腿緊靠,臀部接近小腿,全腳著地,膝與腳尖稍外展;另一腿平鋪接近地面,全腳著地,腳尖內扣。

歇步:兩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腳全腳著地,腳尖外展;後腳腳跟離地,臀部坐於小腿上,接近腳跟。

叉步:兩腿交叉,前腳腳尖外擺45°,全腳著地,屈膝半蹲,大腿拉近水平;另一腿挺膝伸直,前腳掌著地,腳尖正對前方。

橫襠步:兩腳左右開立,約同弓步等寬,全腳著地,兩腳尖正對前方,一腿屈膝半蹲,另一腿挺膝伸直。

併步:兩腿伸直併攏,全腳著地,不可起踵。

丁步:兩腿半蹲併攏,一腳全腳著地支撐。另一腳停在支撐腳內側相靠,腳尖點地。

三體勢步:前腳腳尖向前,後腳腳尖外展45°;兩腳全腳著地,後腳跟與前腳在一條直線上,兩腿微屈,大腿斜向下,兩膝微內扣,兩腳距離約一小腿長,重心偏於後腿。

2、步法

上步:後腳向前邁步。

退步:前腳向後退步。

蓋步:一腳經另一腳前橫邁一步,兩腿交叉。

行步:兩腿微屈,行步平穩,步幅均勻,重心不得起伏,不允許騰空。

3、腿法

蹬腿:支撐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腳尖鉤起,用腳跟猛力蹬出,高不過胸,低不過腰。前蹬時上身正直,側蹬時上身稍側傾,後蹬時上身前俯與後蹬腿成水平。


踩腳:支撐腿微屈站穩,另一腿腳掌用力下踩,高不過膝。

4、平衡

前提膝平衡:支撐腿直立站穩,上體正直,另一腿在體前屈膝高提近胸,小腿斜垂裡扣,腳麵繃平內收。

後舉腿平衡(望月),支撐腿伸直或稍屈站穩,上體側傾擰腰,挺胸塌腰(向支撐腿同側方上翻),另一腿在身後(向支撐腿的同側方上舉),小腿屈收,腳麵繃平,腳底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