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金印先生對談太極拳養生(下)

與劉金印先生對談太極拳養生(下)歐陽斌


2015年5月7日,北京湖南大廈。劉金印與歐陽斌再度就如何實現太極拳養生進行深入交流。


傳統太極養內氣


歐陽斌:。去年7月30日,我曾向您請教了一次,感到收穫很大昨天與中國武協的何青龍書記交流時談到了太極拳,特別是楊式老六路他們也談到了國家準備搞一項“太極拳健身工程”,我覺得非常好。在這裡,我有幾個問題想向您進一步請教。


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今天是2015年5月7日,您又在寧夏五七幹校學習生活過,那個時候您是否考慮過學習太極拳?


劉金印:我學太極很早,1956年年在中宣部的時候就開始練習太極拳當時機關開展業務活動,請了一位老教練,自願報名參加,我是從他那裡學會了套路,以後就一直堅持。後來,國家體委的24式我也學了,幹校那會我也打,一直沒有間斷,50多年了。從1980年開始,我跟汪永泉老師學了7年,後來他去世了。之後,北京成立了永泉太極拳研究會,我參加了研究會。


我原來沒想寫“汪永泉授楊式太極拳語錄與拳照”這本書,就是想健身,當時沒有錄像也沒有錄音,如果不把汪永泉所講內容記錄下來感覺太可惜了,所以我就花了3年時間把他的語錄整理了出來。


我練太極拳主要是為了養生,技擊我不怎麼在行,我沒練,老師也說,你別練。那時候我已經50歲了。


歐陽斌:昨天何青龍說,現在楊家後人還有一個在山西?


劉金印:對,叫楊振鐸,我和他見過。


歐陽斌:您和他交流過哪些內容?


劉金印:我和他接觸時間很短,我出差住在山西省委黨校,他有一個匾“四世真傳”,我就去拜訪他他有一本老書,是銅版印刷,我就找他借了一夜,把它抄了下來,就是“楊式太極體悟大全”,現在外面有,但是序言沒有了。他不怎麼講內功。


歐陽斌:現在這本書沒有再版了吧。


劉金印:現在應該有,但是沒有序言。




歐陽斌:您覺得楊式老六路的核心是內功?


劉金印:楊式老六路的名字是魏樹人整理的時候命名的,原來我們都是叫楊式老架子,核心應該是養內氣我和體委的同志交流時,他說現在的太極拳有幾個路子,一個路子是練養身,一個路子練表演,一個路子走的是技擊。現在走技擊的不多了。


現在的太極拳說是太極拳,其實是兩種,一是國家體委普及性的24式,48式,66式,88式,那是根據國外體操模式改編的,專門講外形。中國傳統的太極拳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身心兼修,特點是涵養內氣。所以有人說當下的太極拳不是傳統太極拳,因為它忽視了核心的東西。但是也不能否定,現代太極拳對普及太極拳知識,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是很有益處的。而傳統太極拳還是不一樣的。


歐陽斌:體委那個版本的太極拳可否稱為通俗版或者普及版,咱們這個稱為學術版?


劉金印:傳統版。


歐陽斌:這就是老架子,老六路的架勢。


劉金印:就中國傳統武術而言,無論內家拳還是外家拳都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內家就更注重涵養內氣,這有兩個作用,一個是健身作用,一個是技擊作用,最根本的還是養生。如果不健身,身體垮了跟人家推手也不行,那會練出偏差。


“中”意味保持平衡


歐陽斌:汪老師與您談“中”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情況?


劉金印:?我問汪老師,學習太極拳最重要的是什麼他說,就是一個“中”我在書後面解釋了,對自己要保持一個“中”,對對方就是要擊發他的“中“,”中“是汪老師的一個特別的概念。


歐陽斌:您認為,“中”對養生有什麼幫助?


劉金印:“中”對於養生而言,就是保持各方面的一個平衡,不偏不倚比如說,你站著,如果你不保持中,歪著,四個關節肯定有一邊要吃力,一個關節緊,全身關節都會緊。


歐陽斌:如果感覺吃力了,那就肯定沒有“中”,沒有松。


劉金印:“松沉直豎,中正安舒”,是太極拳比較經典的座右銘松沉直豎對技擊和養生都很重要,所以要防止低頭,仰頭,豎頂就是保持身體豎直。


你看有些人駝著背打拳,仰著頭打拳,歪著脖子打拳,你可以看到有些人的拳照還是歪著脖子的。但你看汪老師70歲的拳照,還是松沉直豎,中正安舒。松沉直豎,中正安舒,這是第一步。汪老師把功夫分為兩類,知己之功,知彼之功,都是太極功夫。


太極拳根本的問題就是松。老師曾講,你沒有松就沒有一切的東西。我們所說的松不光有松,還有散,叫鬆散圓,內氣圓。鬆散通空,一般說鬆散圓講內氣。松有兩種,一種是形態的松,一種是內裡的松,兩者是統一的,但是心態是最主要的方面。


中國中醫養生講心態對人影響很大;西醫現在也講神經,腦子,內分泌,骨骼和各種肌肉都受腦子的影響喜怒哀樂對人身體都有影響,所以我們說要心靜,光心靜還不行,要愉悅,要快樂。有的人是怒目,緊張,那就不行。松就是要求全身松,沒有一處吃力,緊張,這很難。


歐陽斌:精氣神的“中”,它是變化的。


劉金印:。功夫不一樣,程度不一樣我的“中”可以藏起來,這是功夫高的有的“中”在上,有的“中”在下,姿勢不一樣,“中”也不一樣。在楊式太極拳中,過去講重心,汪老師早期也是講重心,後來明確講中心。


中心和重心怎麼分呢?重心是雙方頂的地方,中心在重心之側,中心沒有頂力。實點周邊全是虛點,虛點繞過去之後,就是棗核勁,杏核勁力量怎麼。走,是用心去走,如果用力去走的話,那還是頂,你意念從這裡爬過去,這就是打中心。所以,楊澄甫曾說過,打人力不許超過3斤,這是一種形象的說法。


汪老師說,他們經常挨打,一搭手,說重,就打一下。當然後來汪老師教我們的時候就沒有打我們了。刺人皮不刺人骨,“中”要打中之側,要打切線,就是以虛帶實,就是動了你的“中”,還要跟著你的邊走,這是巧。


楊健侯在王府裡研究技巧比較多,他當時的對手都是王公貴族,打重了不行,打不出去也不行。但是現在太極拳比賽很多是力碰力,缺少借力,都是拔勁根,拼力氣,打得很笨很拙。


歐陽斌:我打拳時間比您要短得多,我是1989年在中央黨校學習的時候,跟著老師學的24式,當時我年紀輕,沒有意識到放鬆對生命而言是多麼寶貴。


劉金印:你學的24式那就是廣播體操,它還是有健身作用。


舒服是萬法之宗


歐陽斌:我把太極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養生太極,我們通過打太極來涵養身心;第二個階段是樂生太極,我不但調養身心,而且使自己處於一個健康快樂的境界;第三個階段是太極人生,就是您所說的無的境界,也就是說太極所包含的理念,所包含的運動,所包含的影響對於生命來說,無時不太極,無處不太極,無事不太極。對此您如何看?


劉金印:太極可以改變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待人處事都可以用太極,比如它不用強力,無須硬碰硬,可以迴旋,跟人相處是一種和諧的狀態太極對人的生活作風,工作作風,性格都有影響。我很贊同你的三個階段的說法,楊式太極講究“舒服得意大方”,舒服就是周身合適,萬法之宗。


怎麼合適呢?就是保持一種自然和諧的狀態。身心舒暢,自娛自樂自得,生活處於一種愉悅的狀態,所以你的樂生說得很好。有人追功夫,這不行,你想哪兒,哪兒就緊張,越想越緊張,乾脆不管他,任其自然。然而,自然又很不好衡量,照鏡子只能看到外表,裡面又看不見,怎麼衡量自然呢?主要就是舒服,周身合適。如果你打完了覺得很不舒服,有人打完了胸口疼,有人打完了肩膀疼,腿疼,那就不對。


要求全身舒服很難,怎麼辦呢?就是每走一個動作,我停下來檢查,是否舒服。這樣以心行氣,以氣運神。這與以力運神的區別在哪兒?以心行氣,以氣運神是從裡到外,緩和地節節貫穿向外的一種力量,很柔和;以力運神是直接的力量去,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肌肉,關節,韌帶是否緊張,這是關鍵。以氣運神就會松,以力運神就會緊,檢查就是看緊不緊,是不是聳肩了,腰吃不吃力,小腿肚子吃不吃力。


練我們這拳可以養也可以傷,每一個姿勢都可以養都可以傷,用氣則養,用力則傷,所以我們老師就說,不要和人家推手,不要和人家去頂牛。用氣有一種新的說法,氣是一種物質,看不見卻實際存在。有人說是生物電,有人說是磁場。我們講氣是人基本的要素,人活一口氣,氣絕身亡。我們練養生就是氣不外散,總是適中,保持一種舒服適中的狀態。練技擊的氣在一尺到三尺的範圍裡是有感覺的。我們老師原來在協和醫院工作,曾用機器記錄過,是有東西存在的。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氣,從養氣的角度講,我們的氣不能隨便散,如果不斷向外擴大,那就傷氣;如果到這裡舒服了,那就是養過了就過猶不及,一過了就傷了。比如說我這個年紀,就不做強求達不到的動作,最後就是無形無相,聯繫走意,與外界交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種對養生是最好的。如果我追功夫,掤捋擠按,總是想對方怎麼來攻我,我怎麼來防對方,那養不了生。


追求自然雙重境界


歐陽斌: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是一個105歲老人對太極的感悟,其中他就講到“精氣神”他的解釋是,五穀為精,一呼一吸為氣,在打太極中一開一合等於全身都在呼吸,精和氣化合以後變成神。我在想,練太極是否就是幫助我們推動精與氣的化合,幫助我們增加能量,通過一開一合讓我們增加氣與人體,與自然的交流,然後取得好的生存狀態,像您現在85歲思維還是這麼敏捷。


我認為,精神也好,物質也好,包括愛因斯坦所說的量子糾纏也好,像今天是5月7日,您又在五七幹校工作生活過。我了解到,太極的理論基礎是“易經”,而您原來教過馬列。我不知道您通過太極的理論和實踐,對剛才我所說的現象有什麼感覺?


劉金印:。這個說起來就玄了中國有句老話叫道法自然對自然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名詞屬性的自然,就是指自然界,自然界有它運行的規律,道法自然就是學它的規律,這規律就是運動,內外矛盾對立統一體。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到我們這裡就是精神物質對立統一。中國人的傳統就是陰陽,陰陽就是對立統一,陰陽的變換,陰陽的運動,保持一種平衡。


實際上,太極拳就是研究陰陽平衡變換,而陰陽平衡變換就是矛盾對立統一的變換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們認為是精神,物質是基礎,精神是上層建築,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內家拳強調精神的作用。太極拳講究運用矛盾對立統一。比如說,本來你是強勢,我是弱勢,但我這一旋轉,魚頭變魚尾,強弱互換。這是指名詞的自然。


還有一種形容詞屬性的自然,就是看你很自然,不僵硬。這也是我們太極拳要研究的自然。唱戲,畫畫,寫字,彈琴等中國文化領域的這些事務都講自然。唱戲唱得很做作就不自然。寫字寫得很緊,一看精氣神沒有,就不自然所以我們中國文化都講自然,內家拳特別講神意氣,我們老師講神講得少,講意氣講得多。


現在國家體委的太極拳,它只講了一個方面,外練筋骨皮,就是骨骼肌肉,四肢,不講裡面的心態。當然,你平時只要練,運動就會出效果,所以有人要否定這個,我不太贊同,這對全民健身還是很有好處的。


如果想提高一步,可以先練24,再練48,66,88,這是量的變化,沒有質的變化,就是體操,胳膊抬多高,抬幾十度,是形式上的統一,不講內容。如果再提高一步,怎麼辦?應該放鬆,不那麼僵硬,讓氣血流通,但這個普及很難,練這個,沒有內功起碼要3年。不知道你是否站樁?


歐陽斌:我不站樁。


劉金印:。不站樁好傳統太極拳講站樁,一站兩三年最近“我是大醫生”欄目中有一期節目叫“誰偷走了膝關節”,其中體育大學研究表明站樁傷膝蓋。他們用紅外線和各種儀器測量,一個體重135斤的人蹲120度,腿承力是400斤,蹲90度,腿吃力800斤,腿吃力的時候,半月板的營養就停止,所以傷膝蓋。


歐陽斌:就是不要做自己做不到的動作。


劉金印:。他們的研究表明,站樁最傷膝蓋我們老師到中年時膝蓋也有問題,我們一直想是不是老師的問題,後來才明白是站樁帶來的問題所以汪老師不主張站樁,我跟他學了7年,他從來沒有講過站樁。入門時要我們先休息,靜靜心,從別的狀態進入太極。


汪傳的楊式太極傳承今昔


歐陽斌:汪永泉曾跟隨楊健侯,楊少侯,楊澄甫3位大師學習太極,他是綜合的,一綜合就多了。


劉金印:他是獨樹一幟,年輕的時候謹遵師命,不外傳到了社科院後,我們兩三個同志就和他說,這是國寶,要傳下去,要不然中華民族就沒有這些東西了。後來他想通了,就說,你們給我找5個人,我保證3年時間教出來。沒人重視,沒人落實,只有我們一個同事的小孩叫盧志明,天天去看,後來就說,汪爺我跟您學拳吧。


歐陽斌:盧志明現在怎麼樣?


劉金印:他是現存的這些人中武功最高的。


歐陽斌:他現在在哪兒?


劉金印:他現在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市人大代表,他得到師父真傳,是關門弟子他學拳的時候戴著紅領巾去的,我們都是50多歲了老師手把手教。他,東西都給他了。盧志明和大師兄朱懷元一搭手,大師兄就說,老師偏心眼。


歐陽斌:現在的問題就是,得到真傳的年輕人沒有把書寫出來。


劉金印:他太忙,週六,週日都要講課,平時很少見客。


歐陽斌:那將來要幫助他,讓他在魏樹人老師和您的基礎上,再寫一點東西。


劉金印:他有東西。


歐陽斌:他那裡有什麼東西?


劉金印:他主要是技擊有一天,我們兩個人從晚上10點鐘講到12點,談了一兩個小時。


歐陽斌:講了什麼呢?


劉金印:?什麼都說我問他,老師對站樁的態度如何他說,他曾問老師,我要不要站樁,老師回答說,沒必要站樁,那是死勁當然,老師也不是完全反對站樁。


歐陽斌:年輕人中就是盧志明得到的東西最全。


劉金印:他後來讀大學當了助教,一個禮拜就兩三節課,然後跑到老師家,幫老師幹點活,蹬個三輪車把老師接到公園,兩人練手而且老師教他時,他還是小孩,接受得快。


歐陽斌:我覺得有一個很巧合的事情,魏樹人老師身體很不好,我看了一個資料,楊式老六路是89式,而魏老師是89歲走的,他活到89歲與89式是不是有些關係?


劉金印:他是有基礎的,為什麼是89式呢是汪老師加的,原來是88式,起式時汪老師加了個“踏”,成了89式,大家一看這個動作就知道是汪傳的了。汪老師有個大師兄崔毅士,他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斜飛,起手一看斜飛就知道是崔毅士傳的。


歐陽斌:我對您有個小小建議,上次也說過,建議您到90歲時,再修訂一次“汪永泉授楊式太極拳語錄與拳照”。


劉金印:。基本的東西我都寫出來了,再寫就是我的體會,我的看法了我的體會剛才說過,就是自然;自然的主觀體會就是舒服原來出版社約我再寫一次自我的體會,我說這不行,太吃力了。我的體會只能寫點文章,再寫不成一本書了,不然人家一看,太多重複的



劉金印河北唐山人,1930年4月出生。曾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審,副局級學術秘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自幼喜愛武術.1981 - 1987年跟隨汪永泉學習楊式太極拳,曾參加“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的討論修改。現為北京永泉太極拳研究會理事,顧問。


歐陽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中國武術榮譽八段,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