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流派特點及傳人現況

八卦掌流派特點及傳人現況

八卦掌拳技從董海川開門受徒流傳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八卦掌門派傳人遍及全國各地及港、奧、歐、美。在這些傳人的推廣普及下,八卦掌得到了很好的普及,習者甚多,尤其是在八卦掌的發源地北京,研習八卦掌者更隨處可見。

八卦掌雖傳自董海川,由於董公傳藝因材因人施教,並不統一規格,只要求合于八卦掌原理,而於具體動作並不強求一致,因此,使八卦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中,流傳面最大,傳人數最多的,主要有五大流派。

1.尹福傳尹式八卦掌

尹福字德安,號壽鵬,生於 1840 年,卒於 1909 年 6 月 28 日,終年 69 歲。

尹福是河北冀縣北漳淮村人,幼年時即來北京謀生,給人賣油條燒餅。尹福自幼好武,原習 “ 羅漢拳 ” , “ 彈腿 ” 等,後來帶藝投師拜在董海川門下,得董海川口傳身授,並因材施教而自成風格。後供職於宮廷,出入禁宮,宮女、太監等均以老師稱之,據說許多皇族都隨其學過八卦掌。

尹福身手非凡,因其面貌清秀,身材肖瘦,性情溫厚,人稱 “ 瘦尹 ” 。

尹福在京授徒頗多,主要有楊俊峰、馬貴、居慶元、李永慶、馬世清、門寶珍、鐘聲、金增?、宮寶田及女婿何金奎、子尹成璋、尹玉璋等。所傳掌式稱 “ 尹式八卦掌 ” ,出掌如牛舌掌,四指並攏,姆指內扣,每路八手,八八六十四式。

尹式八卦掌流傳主要在北京,現北京市八卦掌名家解佩啟老先生即是尹派第三代(八卦掌第四代)傳人。解先生承習于尹式八卦掌第二代傳人(八卦掌第三代)門寶珍。

遺憾的是尹式八卦掌一直沒有整理出系統的功理功法及其專著問世,至今難以得見其精華。

2.程廷華傳程式八卦掌

程廷華,字應芳,生於 1848 年,卒於 1900 年 8 月 14 日,終年 52 歲。程廷華是河北深縣城南十五里程家村人,自幼入京學徒,住在北京崇文門外花市四條火神廟。在崇文門外開有眼鏡店,人稱 “ 眼鏡程 ” 。程廷華從小習摔跤,跤術高超,後入董海川門,精研八卦掌多年,盡得董師真傳,成就較高。

1900 年(光緒十二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面對外寇的強盜行徑和清庭的軟弱無能,程師怒不可,多次與外寇發生衝突,擊死外寇彼多。外寇 “ 無敢進者,怒目以?神也 ” 。八月十四日程廷華在北京東珠市口東平樂園水道子地方與德國兵?相遇,程師以掌?刀,怒殺德寇數人,後被德軍以火器擊傷,因流血不止即日逝世。

在董海川弟子中,以程廷華所習八卦掌最?接近董架,因程入門前僅只習練摔跤,於其他門派少有涉足,固能全得董之原架八卦掌,而別的支派因得董公因材施教,融入了較多其他支派的技法。故郭雲深在孫祿堂藝成出師後,又將其薦至程廷華門下學習八卦掌功夫。隨程廷華習八卦掌者,除其子程有龍、程有信、程有功外,還有劉斌、劉振宗、姬鳳祥、王丹林、張玉奎、張永德、郭鳳德、崔振喜、馮俊義、李文彪、張承發、楊明山、周祥、李豪庭、李鐵中、陳茂、李漢章、關嶺峰、高義盛、何金奎、李夢瑞、蔣馨山、郭鑄山、程有生、胡鳳陽等。

程廷華所傳掌式是董海川之真傳,全名為 “ 無極拳遊身八卦連環掌 ” ,亦稱程式八卦掌,因其傳人主要在北京南城一帶活動和傳練,故又稱北京南城派八卦掌。其特點是樁功全面,不但有行樁,還有站樁,其行樁多達二十七個,分八形上中下三盤,二十四個及天、地、人三才三個行樁,八形取獅、蛇、熊、龍、鳳、雞、麟、猴。出掌如龍爪,虎口撐圓,拇指外張,四指內抱,食指上頂。步形講究曲腿膛泥,換式走擺(掰)扣步,多走雙擺雙扣,動作舒展,瀟灑穩健。掌式運轉曲線圓活,螺旋擰翻,八形貫穿,動式主剛輔柔,勢盡複始,掌有穿插,善用塌削。練時講究天時地利,尤其是內功的修練,講究按時辰方位而作,用時講究五形生克制化,走化沾打,遊身繞進,背身擊敵。其大小拳械有百余路。在八卦掌各流派中流傳最為廣泛。其傳人遍及全國各地及海外。

程式八卦掌傳人中著名者除孫祿堂合太極、形意、八卦自成一派外,較有影響的傳人有劉斌、楊明山、李文彪、程有龍、張永德、姬鳳祥、劉振宗、王丹林、馮俊義、張玉奎、郭鳳德、等。其中盡得程師真傳者首推劉斌和楊明山。現北京市八卦掌研究會的劉興漢和王榮堂兩位老先生即是程派八掌第三代(八卦掌第四代)傳人,劉興漢先生承習于劉斌,王榮堂先生承習于楊明山。

現劉興漢先生亦有徒高達五十九人,遍及全國各地及歐美,王榮堂先生亦有徒十四人,這些程式八卦掌第四代(八卦掌第五代)傳人亦是傳徒及孫輩無數,使程式八卦掌為八卦掌各流派中承傳最廣的一支。

時代劍客的恩師肖學海即是劉興漢生先之高徒 .

在劉興漢先生 ( 已故 ) 及其師兄王文奎先生(已故)的精心整理和完善下,程式八掌的理論、功理功法已經出版發行,使這一流派得到了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3.史紀棟傳史式八卦掌

史紀棟,字振邦,生於 1835 年,卒於 1909 年正月 26 日,享年 73 歲。史紀棟是河北冀縣小寨村人,木商,善技擊,精腿法,排行六,故人稱 “ 溜腿史六 ” ,因其腿法神技被董海川虎口掌式所破,故服拜入董公門下,苦練多年,成?名家,其妻?董公義女,董公晚年即住在他家。因其在東城開有木廠,故其流派被稱?北京東城派八卦掌,與程廷華流派的南城派八卦掌同時馳名京城,其主要傳人是韓福順和楊榮本(福源和尚)。

韓福順與史紀棟同縣,是城南彭村人,又名 “ 韓六 ” ,鐵匠。精八卦刀,有 “ 單刀韓 ” 之稱。因其不通文墨,故難述拳理,以至刀不分路,掌不分名,而只求實用。後得董公指點並因材施教,成為名家。故其所習八卦掌皆?實用散招組和而成,可分可和,實用性強,為東城派八卦掌之精華(韓福順因得董公親自指點,故有人認?韓福順是董弟,實是謬誤)。其主要傳人是吳峻山。

吳峻山,字德連,北京人。幼嗜拳術,精六合拳,繼從韓福順學習八卦掌,盡得其真傳,然而不明拳理,四方求索,後得董公門人吳之師叔祖劉德寬指教並授予拳譜,致力四十余,名楊天下,並在中央國術館任教,執教南北,藝傳八方,頗負盛名。因其教八卦掌時中央國術館遷到雲南,故其在滇所傳較廣,目前雲南昆明所習八卦掌人數最多的即是東城派八卦掌。另外在黑龍江、福建等地亦有傳人傳習,江蘇狄兆龍老先生亦是東城派一脈,狄先生承習于東城派八卦掌第二代(八卦掌第三代)傳人楊榮本(福源和尚)。

東城派八卦掌的特點是:以八字?法,講究八字八法,以五形?勢,講究五形五勢;八法為推、托、帶、領、搬、攔、扣、截(或搬、扣、刁、鑽,搬、扣、劈、進,是二代以後各人所傳有所不同),五勢?龍、虎、猴、蛇、燕。八法每法主一段,共八段,每段八掌,共六十四掌,每掌多式,將五形五勢貫穿其中,於圓上走轉中行拳,每掌皆練左右式,亦可八段分為八個小套路練,其出掌如鐮手(亦稱為鐮槍),食中二指並攏,虎口撐開,拇指內扣,其於二指內抱微曲,用時食中二指和拇指向上出刁手,拇指和其於二指向下出扣勁,上刁下扣,前戳後擄,故稱為鐮槍(手)。步法有趟泥步和雞形鶴步兩種,亦有刀、劍、鉞、杆、槍等拳套多路。

4.梁振蒲傳梁式八卦掌

梁振蒲,字照亭,河北省冀縣城北郝家塚村人,生於 1863 年 5 月 20 日,卒於 1932 年 8 月 13 日,亨年 69 歲。幼時在本村秦老拳師秦鳳儀學彈腿,後來入京學做估衣行,於 16 歲時拜董海川學習八卦掌。因其人豪爽,又聰敏好學,又是董公弟子中年齡最小的,深得董公喜愛,董公晚年的許多精絕及新創之術皆傳與梁,尤以八卦七星杆所悟最深,人稱估衣梁。 1899 年梁師因大鬧馬家堡,打死金鏢趙六等人,被捕入獄, 1900 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清政府遷逃,梁師隨犯人逃出,隱於鄉間,後開設德勝鏢局,走鏢北京、保定、德州一帶。後來鏢行停業,又以教拳?業,在天津、河北等地國術館及師範、中學教拳,桃李滿天下,其主要傳人有郭古民、李子嗚、田金峰、李通泰、傅振倫等。

梁振浦是董公晚年所收弟子,董公晚年居史紀棟家,故梁亦多得史紀棟指點,其流派之風格特點與史派基本相同,亦以八字為母、八字講 “ 推、托、帶、領、搬、扣、劈、進 ” 出掌則和史派相同亦為鐮手。

郭古民先生在京設場授徒傳人頗多。李子嗚先生曾任北京市八卦掌研究會會長,對八掌的研究與傳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5.張占魁傳形意八卦掌

張占魁,字兆東,河北河間縣沙窪鄉後洪村人,生於 1858 年,卒於 1938 年,終年 80 歲,人稱 “ 閃電手 ” 。張占魁曾先後任天津營武處出班首領、天津第一國術館館長、天津黃年會武師、河間武術會名譽會長和監考、馮國璋代總統衛隊長等職。張從小喜歡拳腳,曾拜本村一位拳師學花拳,後拜在形意名家劉奇蘭門下形意拳,苦練多年,技藝精湛。藝成後又經師兄李存義推薦,拜董海川學習八卦掌,其八卦掌技藝主要得自程廷華,後合形意八卦之大成創形意八卦掌一支,在京津一帶頗負盛名,其晚年寓天津,授徒?多,最負盛名的有韓慕俠(金鏞),姜容樵和趙道新。

韓慕俠、天津人,張占魁之大弟子,得張氏真傳, 1919 年隨師赴京,以八卦掌聞名於世。 姜容樵,河北滄縣人,小時曾學過迷宗藝,後來拜在張占魁門下,精形意八卦掌,二十年代在上海創設 “ 尚武進德會 ” ,後在南京中央國術館任職。薑所著 << 八卦掌 >> 一書,對八卦掌拳技的推廣取到了極大的作用,由於其印數近百萬冊,普及面之廣為八卦掌之最,其學生弟子亦較有影響,如沙國政先生即是海內知名的形意拳、八卦掌名家。

6 .其他流派

除前面五大流派外,還有外號大槍劉的劉德寬傳 “ 劉氏八法六十四掌 ” 在各派中流傳。 另有綽號 “ 樊瘋子 ” 的旗人樊志勇傳樊派八卦掌,其傳人有其女樊鳳蘭、婿王志能,再傳有文大生、王剛、韓傑等。

又有宋長榮、宋永祥傳宋派八卦掌,宋長榮有傳人趙彥榮、趙錫亭等傳人五人,再傳尉劍峰、趙鳳延等六人,尉劍峰傳任鶴敏、張立成等二十三人,再傳第六代若干人。

董公其他弟子魏吉祥、劉鳳春、劉寶珍、馬維祺、司元功、谷步雲等也都有傳人,只是所傳人數極少,普及面不廣,故影響不大。